当“烟火气”遭遇“污水臭”:城市治理的面子与里子
安乡大道城区段的观光水渠,曾是政府重金打造的民生工程,如今却沦为藏污纳垢的“龙须沟”。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经济活力的水渠,在网红打卡的“烟火气”与污水横流的“腐臭味”交织中,暴露出城市治理的深层矛盾。当城区美化如火如荼时,为何这条水渠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不仅是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价值抉择。
一、民生工程缘何沦为“生态伤疤”?
2018年的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曾让安乡大道明沟实现“水清岸绿”的蜕变。然而五年后,这条水渠却再次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问题根源在于:
1.管网建设滞后:尽管安乡县近年来投入1.6亿元改造燃气管网,但污水管网仍存在雨污混流、破损渗漏等问题。2021年的检测显示,城区地下管网存在169处功能性缺陷,而2023年的整改报告也承认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重厂建轻管建”。
2.监管效能不足:2024年的投诉案例显示,建筑垃圾填埋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在政府介入后迅速解决,但水渠的长期污染却缺乏常态化监管。环保部门2024年完成2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却未能覆盖这条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水渠。
3.资金分配失衡:2023年安乡县财政决算显示,生态环保资金达3130万元,但这些资金更多投向长江堤防加固等“显绩工程”,而城区小微水体治理被边缘化。这种“重宏观轻微观”的投入结构,导致民生痛点长期得不到根治。
二、城市治理的“面子”与“里子”之辩
安乡县在城市美化上的投入不可谓不高:2024年新建5座装配式公厕、改造4.2万平方米绿化带,2025年计划建设50个“口袋公园”。但这些“面子工程”与水渠的“里子问题”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三大治理误区:
1.重景观打造轻功能维护:政府热衷于在主干道两侧种植景观树、建设林荫道,却忽视水渠的日常清淤与水质监测。2023年虽对9条明沟进行清淤,但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导致问题反复。
2.重形象展示轻民生痛点:烟火街的繁荣带来日均数千人流量,却未能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商家的餐饮废水、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渠,形成“美食街与臭水沟”的魔幻共生。
3.重短期成效轻系统治理:2024年完成的董家垱黑臭水体治理,采用“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模式,但这种成功经验未能复制到安乡大道水渠。城市治理需要的不是“盆景式改造”,而是系统化的管网更新与运维体系。
三、破解城市治理困局的“关键钥匙”
要让安乡大道水渠重焕生机,需从三个维度重构治理逻辑:
1.技术层面:
- 管网改造攻坚:借鉴荆州西干渠“CCTV检测+破损修复”经验,对水渠沿线管网进行全面排查,重点解决雨污混流问题。2025年计划推进的23000户燃气管道改造,可同步实施污水管网升级。
- 生态修复赋能:参考杜家村生态渠“曝氧机+水生植物”模式,在水渠设置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恢复渠道的自然驳岸,避免混凝土硬化导致的生态功能丧失。
2.制度层面:
- 建立“河长制”升级版:将水渠纳入县级河长责任范围,实行“一渠一策”治理。借鉴常德市“民主监督+检察监督”机制,引入政协委员、环保志愿者参与日常巡查。
-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整合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设立小微水体治理专项资金。2023年安乡县获得的1780万元中央生态修复资金,可优先用于水渠生态修复。
3.治理模式创新:
- 推行“街巷长制”:由城管、环保、社区组成联合执法队,对烟火街商户实施“门前三包”动态监管,对违规排污行为顶格处罚。
- 探索“以用促治”模式:在水渠沿线建设亲水步道、休闲广场,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结合。可参考常德市“一水一策”经验,将水渠打造成“生态景观带”,通过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反哺治理投入。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打造供人观赏的“空中楼阁”,而是构建宜居宜业的“生命共同体”。安乡大道水渠的治理困局,折射出当前城市发展中“重面子轻里子”的深层矛盾。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民生痛点作为治理重点,才能实现从“面子工程”到“里子民生”的华丽转身。当污水变清流、臭味变花香,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水渠,才能真正成为安乡人民的“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