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我很不想写的人物,觉得太出名,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直到我真正开始读和他相关的文章与书籍时,才知道原来我所知道的竟是那么少。
张骞,陕西汉中城固人。汉中,现在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方,但在两千年前,却是人才辈出之地。因靠近长安,机会自然比别的地方多,张骞就是把握住机会的一个普通汉中人。
汉匈世仇
匈奴不知何时就存在蒙古高原上,四百毫米降水量就是汉匈的交界线,也是冲突线。
早在战国时,北方诸国没有不北击匈奴等草原民族的。这不是因为各国好战,而是地理造就的夙怨。草原民族秋高马肥之时,都要南下牧马。中原国家,国势强大之际,也要出塞反击。这就是两种文明数百年的宿命,也将持续到两千年后。
战国七雄,面对草原兵锋的就是秦、赵、燕三国。常言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其实我并不佩服这些所谓侠义之辈,他们不过是挑战国家权威,任侠好义,十步杀一人的匹夫。于国于家何益?
但我却佩服那些舍生取义,维护国家利益,出塞保家卫国之士。正因为有他们,我们才得以繁衍生息至今。纵观历史,没有这样的英雄,会国破家亡到何种地步?汉儿不过两脚羊!
秦之蒙恬、杨翁子,赵之武灵王、李牧,因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燕之秦开、栗腹,借北击胡人而彪炳史册。而他们都不够彻底,仅看到当时,看不到长久危害。击退草原骑兵,就建起长城来。于是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得以一以贯之。
战国中原纷争,草原也是诸雄割据,东胡、匈奴、月氏三分草原。当秦汉一统之际,匈奴也征服了草原。
这时新生的中原王朝和新生的草原帝国开始了第一次交锋。结果却大跌眼镜,几十万开国雄兵,竟然奈何不了匈奴大军,始有白登之围。
汉高祖连同他的先遣军,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几乎弹尽粮绝。最后靠陈平对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一说是使计。才得以生还。
这一战的后果就是,自刘邦之后,汉对匈奴都是绥靖政策,靠和亲来委曲求全。但和亲并没有带来和平,白登之战彻底打掉了汉军骨气,六世不得安宁,只能屈辱求和。
中间不是没有主战派,不是没有人愿意一雪前耻,奈何君王不自信,军人壮士报国无门。只能册封一个又一个公主,使之含泪出塞。
高祖之耻,吕后之羞,糅合文景之治,命运终于给了交代,选择了一个孺子。这看似易控制的孺子,却是不世出的帝王。被当做孺子的汉武帝,就这样在各种权谋交织中坐上了天子宝座。
处理完内政,掌握了大权,他终于把眼光投向了造成六世屈辱的源头——匈奴。
也就是这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和匈奴的纷争,匈奴击败大月氏,不仅将其王头颅做酒器,还占领了大月氏的牧场,因此大月氏一直想复仇。
汉武帝于是决定派使者去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当时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接近于零,但并不是一点没有。因为已经有一条连通中原和西域的民间商道——玉石之路,后来在此基础上,有了影响更大,知名度更高的丝绸之路。
但是古代和现代管理并不一样,自发的民间商道基本都是走私,最多让基层知晓,国家是不会了解的。也正因为这,汉朝官方对西域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但这难不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向全国征召能出使西域的人才。当然这仅限于士人阶层,农民、商人几乎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张骞就这样进入汉武帝的眼中,也走进史册。在汉武帝即位的第四个年头,他召见了小吏张骞,给他交代完使命,便让他出使。这年汉武帝18岁,张骞26岁。
出使不利
张骞的出使不是少年天子的心血来潮,当然也不会是孤注一掷。经过一番准备,张骞以胡人(一说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带着百余人的使团,沿着河西走廊出发了。
这时候的河西走廊是匈奴的牧场,当然之前是大月氏的牧场。
张骞毕竟没有经验,不知道人少好办事,人少好过境的道理。一行百余人,浩浩荡荡走上了不归路。匈奴几代经营,对河西走廊可谓是了如指掌;张骞第一次出使,对那是两眼一抹黑。一方主场,一方客场。
张骞就这样带着众人一头撞进匈奴的虎口之中,光荣的做了俘虏。
张骞等人被带去见单于,军臣单于质问道:“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军臣单于很有国际观,不仅知道大月氏在匈奴西北的伊犁河谷,还知道南越国在汉朝南面。并且可以看出,单于很有领土意识,责问汉使者私自越境,侵犯了匈奴国家尊严,很不地道。
虽然质问得张骞理屈,军臣单于却没有得理不饶人。仅仅只是留下众人,好吃好喝伺候着,还给张骞赐了一位匈奴妻子。
张骞就这样幸福的在匈奴生活了下来,感受到匈奴人民的热情好客。为了表明自己的臣服,张骞披发左衽,做起匈奴人来。骑马吃肉喝奶,还学会了匈奴语以及匈奴管辖下的西域通用语言。
十年下来,孩子都能骑马了,匈奴人总算是认可了张骞。张骞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抛妻弃子就跟堂邑父等人跑了。
匈奴以为他会南逃汉境,结果张骞却选择继续西行,去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使命。
以前看到这段历史,我总是感叹张骞的气节,当然现在也没有改变,只是更钦佩他的节气了。为了民族,为了使命,可以牺牲妻儿,甚至辜负敌人的恩惠。相比较张骞的真实经历,罗贯中笔下的关羽降曹,显得那么的虚假与做作。
现在再看这一段史实,除了钦佩张骞外,我禁不住佩服起“敌人”军臣单于来。他真是一个可敬的对手。不愧是把文景二帝搞得没脾气的单于,不愧是让汉武帝也头疼的家伙,其人格魅力也足以和武帝媲美。
抵达西域
匈奴十年,张骞彻底摆脱了青涩,走向了成熟。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愣头青,仅凭一腔热血就想干出一番大事的张骞了。
这次出逃后,他总算是能够胜任使节一职。只是他并不知道,这十年,可谓风云变幻,世界已经为之大变。
在他滞留匈奴第五个年头(公元前133年),汉匈关系彻底破灭,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马邑之围。
汉武帝欲利用和亲,一举歼灭军臣单于迎亲大军。可惜最后功亏一篑,被军臣发觉,及时撤走。这次事件,标志着汉朝一改以往的软弱为强硬态度。
当然,军臣单于很愤怒,所以屡屡进犯,汉军也不再服软,边境摩擦升级,大战一触即发。
也就是在这些年,张骞偷偷记下了匈奴虚实,为日后跟随卫青扫荡漠南做足了功课。匈奴就这样“养虎为患”,牺牲自己,成就了张骞的侯爵。
再说西域,这十年的精彩不亚于汉匈对抗。出使的目的地,伊犁河谷,已经换了主人。当年失败的大月氏,来到这打败了乌孙,并将乌孙王的头骨当做酒壶,一如当年冒顿单于用月氏王头骨做酒器那样。
无怪乎当时中原人民歧视他们,确实太过野蛮,太过血腥了。
失败的乌孙,怀着仇恨投靠了匈奴,始终不忘复仇。等乌孙王子长大,在匈奴支持下,一举打败月氏人,抢占了伊犁河谷。
大月氏只能继续迁移,这一走就到了大夏(阿富汗)。这下果真是鲤鱼跃龙门,到了大夏,大月氏的好运总算是来了。这地方没有匈奴的寇边,没有强大的势力,人民甘于被统治,不会反抗。大月氏人就这样满意的定居下来,竟然再一次强大起来。
张骞逃离匈奴时,西域已经改了面目。在路上听闻了变故,于是转道经大宛去往大夏。一路上就靠堂邑父打猎果腹,艰难跋涉。就这样穿过戈壁滩,走过茫茫大漠,到达了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在这里张骞的口才开始起作用,可能途径各国时,已经在起作用。张骞的外交水平这时已经成熟,匈奴用十年为大汉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张骞愣是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各国支持他继续出使,在宛王资助下,他带上厚礼总算像模像样的代表汉武帝慰问饱受煎熬的大月氏人民。诚恳邀请他们回国居住,并且要替他们做主,教训欺负弱小的匈奴人。
大月氏人很是感动,万里之外的汉朝竟然没有忘记他们,他们表示一定要和汉朝加强联系。至于回国之事,他们不愿意,大夏土地肥沃,还没有凶残的邻居,简直是人间天堂。没人愿意回去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张骞当然不死心,花了一年时间来到处游说。每每是白天才说服,晚上就变卦。画饼再好还是敌不过手里实实在在的甜头。
张骞终于死心了,只能无功而返。这一年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把大夏周边情况摸透了。
张骞就这样把任务做失败,又无意中完成了另一件壮举——凿空西域。
再次被俘
张骞为了避开匈奴,决定走另一条小道回国。这条道就是后来丝绸之路的支线——古羌中道。后来因吐谷浑发扬光大,又被称为吐谷浑道。
这是经于阗、若羌,然后转道青海,通过羌人聚居地,到达中原的小道。
很不幸的是,走到若羌,张骞再一次被匈奴抓获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匈奴在西域势力范围很大,甚至还和青海的羌人连成了一片。汉朝被彻底围住了,北有匈奴,东有朝鲜,南有越国,西有羌人。但这都难不倒汉武帝,他会一一破局,成就大汉伟业。
关于张骞第二次被俘虏,现在的记载语焉不详。从我看的有关西域历史的书,只是零星记录了几笔。说他在若羌被抓,回到了妻儿身边,最后逃离回国。
现在就串联起来,大概讲一讲。张骞被抓获后,押回了单于庭,见到了阔别一年之久的妻儿。军臣单于还是没有杀他的意思,只是严格监控起来,回国似乎遥遥无期。
可命运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张骞, 一年多过去。匈奴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匈奴命运,也改变了张骞和他妻儿的命运。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匈奴围绕单于的位置很是闹腾了一番。张骞终于找到机会,这一次他没有再抛弃妻儿,而是带上他们一起踏上归国之路。
等到了长安,张骞喜极而泣,随他出使的百余人,就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另外就是带回来了一位匈奴妻子和儿子。他的儿子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他儿子的儿子,也就是张骞孙子,日后会继续张骞未完使命,为大汉解决匈奴问题,间接促成了昭君出塞。但张骞孙子的结局并不怎么好,也是一个悲剧。
张骞并不知道他这次没有抛妻弃子对后世的影响。我想如果这次张骞没有带走妻儿,他的孙子会不会就成了攻打汉朝的急先锋?是不是就没有昭君出塞的悲剧?
张骞出使十三年(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大汉节杖一直保留着,这以后持节出使成了所有汉使的标配。节代表气节,这在苏武身上得到了诠释。人可以死,节杖不能丢,无数的汉使,铸就了大汉气节。正因为他们的坚守,加上汉武帝的护短,让各国知道大汉不可辱。
夜郎自大
张骞和堂邑父受到了汉武帝的奖赏,张骞汇报了在大夏的意外收获。大夏竟然有四川的土特产,听大夏商人说是南端印度人运来的。
印度在汉朝西南,大夏在西北,通过丝绸之路,也应该是经大夏才能到印度。因此张骞推测有一条西南通道,可以经由印度到达西域。
如果找到这条西南道,汉朝就可以避开匈奴联系西域,并且可以通过西南道运军偷袭匈奴。汉武帝得此消息十分高兴,于是让张骞再次出使,为大汉开辟新路。
公元前122年,回国才三四年的张骞再一次持节出使。这一次他一样注定徒劳无功,但是意外收获也不少。
张骞派出四路使者,每一路都走了一两千里,最后都遇到各种困难,不能继续前行。一个是南方的瘴气,一个是丛山密林,还有就是过不了少数民族地盘。
在此期间,使者见到了滇王和夜郎王。他们竟然不约而同的炫耀自己国家强大,问汉使:滇国(夜郎国)和汉朝谁大?
于是给世人留下了夜郎自大的成语典故。滇王何其委屈,分明是他的专利,夜郎王只是盗用了他的话,后人却只记得夜郎自大,而不知道滇王的自大。估计滇王死都不会瞑目吧!
不过夜郎也是可惜,明明是汉使孤陋寡闻,不知道夜郎国土之大,竟说不过汉之一郡大小。自己狂妄无知,反说夜郎自大,何其可笑!
夜郎国最强大时,不仅占据四川一部,贵州、云南大部,还将势力扩及中南半岛。虽然没有当时汉朝版图大,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面积。据推测,当时印度之所以有四川特产,可能就是夜郎商人经过中南半岛,也就是缅甸运达印度的。
张骞使者明明已经找到夜郎,却因为不实事求是,而错失发觉这条西南道。导致张骞再一次出使失败。可想而知,选人要准,不然只会误事。张骞啊张骞,你咋不自己去夜郎国一探究竟呢?你若去了,哪还有夜郎自大的笑话哟!
张骞虽然出使西南失败,但对了解西南各国以及各民族起到重要作用。也让西南人们了解到中原,为后世成为一体开了先河。
汉武帝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陆续设置了七个郡,加强了对西南的管理。至于怎么设置的,除了战争还会有更好的方式么?
功成博望侯
总是失败,老天终究看不下去了,于是大手一挥,拭去了一抹霉运,幸运之神总算降临了一次。
张骞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公元前123年,这似乎是在开辟西南道的前一年,既然已经写反了,那就将错就错吧!
这一年,张骞跟随卫青两次出塞,打击匈奴。他因为了解匈奴虚实,具备沙漠求生经验。为大军沙漠行军解决了诸多问题,最终因为大获全胜,被封为博望侯。
所以第二年出使西南,他第一次用上了博望侯的名头,也是唯一一次。
第三年,公元前121年,张骞跟随另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出塞,惨遭失败。这将领就是号称“飞将军”的李广,也是“李广难封”的那个李广,更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李广。
后世常常为李广鸣不平,但根据我目前看到的有关李广的事迹,他确实有苦劳,但是没啥功劳。按功劳算,不足以因功封侯。按人脉看,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又没有裙带关系,还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李广难封也就正常了。
后世之人大概在李广身上看到了自己,所以借此鸣不平吧!
张骞因为没有按时到达,致使李广损失惨重,最后功过相抵,贬为庶人。才当了两年的博望侯就此告终。
不辱使命
就在张骞失期,导致李广孤军奋战之际,霍去病开始了千里突击。绕了一圈,转战河西,大破匈奴诸王。俘虏了王子一家,改姓金,金氏父子后来影响大汉三位君王,可以说功在社稷。
河西之战,奠定了霍去病的历史地位,也是汉朝对匈奴第一场重大胜利。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就像一把利剑插入匈奴身上,阻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合,为大汉经营西域铸了桥头堡。最重要的是,大汉有了自己的牧场,良马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张骞、李广的失败和霍去病的成功发生在同一年,发生在同一场对匈作战上。但三人命运完全不一样,无疑霍去病是成功者,李广是彻底的失败者,而张骞,这个命运之子,失败于他而言,不过是让他可以获得更大成功的铺垫。
这次失败,张骞痛定思痛两年之久,总算是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论打仗,别说是卫青、霍去病这千年难遇的军事天才,就是看似寻常的李广,也不是他能比得上的。
那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呢?毋庸置疑,外交!于是张骞决定再给自己争取一次,出使西域。用文明的外交,来取代血腥的战争,替汉武帝完成断匈奴一臂的设想。
汉武帝同意张骞再次出使,张骞带领三百余人的使团,于公元前119年,通过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这是注定要被历史记住的一年,不仅对于张骞,对霍去病、对汉武帝来说都是这样。就在汉武帝同意让张骞出使时,他又让霍去病出塞了,霍去病没有辜负武帝信任,封狼居胥,同时成就了汉武帝和霍去病君臣二人。
张骞不知道这些,但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比任何军事战果都重要。接下来的四年,他广遣副使,前往安息、大夏、大月氏、大宛、康居、身毒(印度)、于阗、扜弥等国。足迹遍布中亚、西南亚,使汉朝的影响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程度。
也是张骞这四年的活动,奠定了两汉接下来三百年经营西域的基础。
历史很巧合,尤其看中公元前119年,这一年汉武帝的军事、外交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并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封狼居胥,凿空西域,成了这一年最耀眼的两件大事。
张骞第二次出使,后世评价很高,但就目的而言,其实只完成了一半。他的任务最主要的是联合乌孙共击匈奴,这只是开了头,直到四十多年以后,才在宣帝时期得以实现。这又得靠无数人牺牲,无数人努力才达到的。
次要任务,将汉朝影响扩大到西域,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域。这基本实现,当然还是有反复,算上联合乌孙完成的部分,张骞此次出使还算是不辱使命。剩下的只能交由时间,交给后人去做了。
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使者跟随一起,他们见识到汉朝的富裕,于是决定向大汉靠拢,与汉和亲。汉武帝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陆续嫁给乌孙王。
解忧公主是在细君公主病逝后来的乌孙,她的到来,预示着汉乌关系进入蜜月期。在解忧、冯嫽等女子,以及傅介子、常惠等使者努力下,于公元前72年,汉宣帝派六路共十六万大军,联合乌孙五万大军,夹击匈奴,匈奴终于元气大伤。
汉武帝的梦想,张骞的追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在汉宣帝时期得以实现。
博望侯的传说
张骞在第二次出使归来的第二年,公元前114年病逝,年仅五十一。他的后半辈子,几乎都在出使中度过的。但最辉煌的却是因功封侯,虽然并不是因为出使。
短短两年的博望侯,却在西域流传千年。他的副使为了增强说服力,谎称奉“博望侯”张骞之命出使。各国或接见过张骞,或听说过他的事迹。便热情款待了张骞副使,以至于博望侯之名不胫而走。
张骞之后,出使西域的汉使每年多有十几批,少有五六批。他们都自称是博望侯,唬得各国信以为真,以为所有汉使都是博望侯,都有张骞的本事。这不仅增加了出使的成功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博望侯的影响。
博望侯的流传,朝廷也得知了,但为了方便使者行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揭穿,当然也不会认下。毕竟连李广都难封侯,更别说这几十上百号自称“博望侯”的使者了。
张骞和他那短命的博望侯,就这样成为了传说,流传千古。也算是告慰他几十年的坚持,凿空西域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