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是在近日。书里仍然有第一次阅读时的折痕,有第一次阅读时放的书签,甚至还有第一次阅读时写在书页空白处的备注与简批。如果想象力丰富的话,我还是能够想到那个读书夜晚的相关细节。拥着被子。听着音乐。咬着核桃。房间里,红泥小火炉烧得正旺。
而这一次读它,却是在这样一个炎炎夏日,高温让我无处可逃的时候。躲在空调间的躺椅里,一页页的翻。像是一个口渴之极,贪念思恋清水的人,忽然遇到了深泉,便把头深深的埋下去,一路饮下,舍不得抬头停歇。那种心灵在顷刻间得到的满足,远远抵消了长途奔波的劳累与艰辛,留在口里的,仅仅只是甘之如饴的清醇香浓。好的作品往往具备这样的奇效。甚至有比这更为深远的喻意。
我阅读的是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它让你在体会故事情节的同时,亦能享受到美妙文字带来的快感。那清隽的,流畅的,语之不尽,而又言简意赅的文字,原本就是一种奇异的享受。它不是诗篇,却有着诗的魅力。它不是散文,却也有着散文的洒脱飘逸。就如同作品的序中所写,好的译作,有时候甚至能够超越原著的高度。我没有读过其他的译本,但我相信,许渊冲先生的这部译本,绝对不会为原著抹黑。
作品是在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石头房子里展开,那是小克里斯托夫的诞生之地。那里有疼爱他的祖父,有寄希望于他的母亲,有他童年所有的记忆。祖父爱他,也带着老头子特有的倨傲神气,将深深的疼惜,藏着掖着,只是在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里,才表现出来。但小克里斯托夫,却都能敏锐的感觉到。祖父的爱,也是他凄楚童年里一笔巨大的财富。再就是母亲,那个阴差阳错嫁给了音乐师的女仆,那个一直谦卑地活着的小女人,她爱他的丈夫,为丈夫感到骄傲,虽然丈夫并不爱她,且酗酒成性。她善良,但一直都生活的谨小慎微,没有生机,没有主见。她仅有的一点点人生愿望,也全部寄托在儿子小克里斯托夫的身上。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是克里斯托夫童年温情记忆的来源,他们给他的爱,使他艰难的童年生活不至感情馈乏,也是他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生活的动力,创作的灵感源泉。
因为父亲的不争气,所以十四岁的克里斯朵夫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成了一家之主。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演奏技能和超于常人的乐感,得到大公爵的垂青,十二岁便在宫延乐队里谋得了一个席位。虽然他当初对于音乐的喜爱,完全是无意中被父亲发现,并因着功利的目的培养起来的。但这些,并无碍于他才华的绽放。他四岁便能谱曲,且能从大自然里得到创作的灵感,从别人看来平凡的声音里他能品出与众不同的美妙,这可能就是天才的异与常人之处。但生活的艰难,使他对于音乐的爱好,没有办法达到纯粹的地步。自从父亲嗜酒丧命后,家里的生活更为艰难。为了生计,他必须一遍遍的演奏那些王公贵族世俗名流所点的名曲,虽然他是多么的不情愿。而这样尚且不够支付家里的开支,他又成为富家子弟的音乐老师。但繁忙而又辛苦的工作,并没有使他停止创作,因为那是他的灵魂一直在追逐的事情,他一页页的谱乐曲,再一页页的否定自己,虽然那些乐曲在当时并没有在音乐厅上演的机会,但他对自己一样提出严苛的要求。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重伤了两个德国大兵而告终。为了自由,他必须选择逃亡,而与德国相隔不远的法国,便是他的首选去处。
初年生活的波折,并没有浇灭他对生活的激情与幻想。十五六岁的少年,在生活的重压下,反倒有一种叛逆与反抗的力量。面对生活的打击,他没有倒下,只是紧紧的抿着嘴唇,与命运搏斗。在德国那个小城里,那个静卧在莱茵河畔的美丽城镇,在当时,没有谁会体会,会关注到这个青年的心情。而爱情,从来都是随风传播的。那个住在他隔壁大房子里的漂亮的贵族小姐蜜娜,他们那带着童稚意味的短暂爱情。以及与寡妇莎冰之间,那种暧昧不明若隐若现激情。虽然两者最后都未能付诸情欲,但这于他平淡艰难的生活,无疑是穿过雾蔼的阳光,让他初尝生命的华美与激昂。
未曾想到,在法国,一住便是十年。这十年里,他由起初食不裹腹一文不名的艰难,到后来声名鹊起的荣耀,实在是漫长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个过程。由最开始对法国文化的排斥,到观望,到适应,直至最后受到感染。其中的艰难与跌宕,实在不是语言所能概之的。德国规矩条理的民族性情始终在他的血脉里有那么一股暗涌,而每当他面对法国自由奔放的民族文化时,这种感觉日甚。但值得庆幸的是,法国的自由奔放,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与更为多元的艺术形式。但冲突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单单就他粗犷朴实的外形气质,与法国细腻造作的社交文化就不能相容。但他无意为适应那些浮浅无聊的社交圈而去改变自己,以至于后来,粗声大气的说话,不开心便直截了当的顶撞对方,不会为讨别人欢心而装出温文而雅的模样,都成了他的代表特征。他在适应吸收法国文化为己用的同时,为了生计,他接受低级简单的乐谱修订工作,教授音乐学生。但其间,他仍然没有停止过创作,也尽量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去让,让自己的作品在音乐厅演出,虽然当时反响并没有特别出奇。
十年法国的生活,虽然爱情的滋润不多,但友情,却为他撑开了生命的另一张帆。它与爱情一样饱满生动,甚至更为有力。他的那位与生命一样珍视的友人,耶南.奥里维。他们的相识,是缘于奥里维对他音乐的崇拜,另外一点,还是因为他早逝的姐姐安东妮蒂在德国便与克里斯托夫有一些机缘,虽然这只是很微小的一些丝线,但却在后面,却成为他们牢固友情的一个纽带。他们一样的清贫,一样的对艺术有狂热的爱。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租同一套房子,他们默默地为对方做事却从不让对方知道,甚至于为了对方去与别人决斗这样事关重大的事情。他们之间没有误会,一切都全心全意。人们能够从他们的友谊里体会到这超越一切的伟大情感。但遗憾的是,奥里维在一场狂热的工人运动里无辜遇难,而克里斯托夫,也因为在运动中受人陷害而不得不进行再次的逃亡。而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瑞士。
在瑞士,克里斯托夫与朋友的妻子安娜发生的一段情欲故事,从通篇看来,有点牵强和突兀。虽然这段感情,也是因音乐的共鸣而起,但情欲的突然发生,与轰轰烈烈,似乎与他起初对于安娜的感觉不符。这也许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关于人性本能的探讨部份,实在不能一言敝之。其后,为了逃避这段超出伦常的情欲带来的后果,克里斯托夫再次不告而别,隐居在了瑞士的深山里面。这是一段非常时期,他日日与大自然做伴,不与外界接触。平抚了心里的伤痛后,他完全投入了创作,而这个时候,他原先的一些作品,开始在法德两国盛行,甚至风靡世界。他往往是这样,一开始,就走在时代前面的,他的步子永远都比其他同代作曲家的快。他的作品,要经过十年二十年后,才会被世人发现,发现他的好,他的光华与才气。
再回法国时,他已至暮年。白发皑皑,情绪温和。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他生命里的至爱,一个可以相扶相携一生的伴侣,虽然最后他们最终未能突破世俗的阻隔长相厮守。她是葛拉齐亚,一位伯爵的遗孀,克里斯托夫年青时的学生,且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曾暗恋过他的优雅聪慧的意大利女子。命运让他们在暮年相遇,实在是对于彼此的恩宠。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倾诉,他们理解疼惜对方,更甚于自己。但上帝并无意成全此次姻缘,葛拉齐亚因病早逝。这对于备受生活折磨的克里斯托夫来讲,无疑又是致命的一击。但经历一次次去国离乡,一次次生离死别的他,对于生活反倒有了更多的参悟,再加之对于创作的全情投入,使他反倒能够坦然处之此次的诀别。其后的岁月,他将心力全部放在创作与栽培新人身上。
文中,作者特意有一段对于克里斯托夫失去葛拉齐亚后的心理描述,实在堪称精华。我只摘录其中部份放在这里:
他已经越过了美人和他之间的墙壁。
很久以来,他的大半个心灵已经到了对岸。一个人生活得越久,创造得越多,爱恋就越深,而失掉情人就越痛苦,就越能够超越死亡。我们每受一次新的打击,每创造一件新的作品,深入到我们爱恋而失掉的心灵。结果,罗马已不在罗马城内,我们的精华已经在我们身外。在墙这边,本来只有葛拉齐亚在留住他。现在她一走……痛苦的世界就对他关上了大门。
作者在这里用这么冗长而有深意的一段话,来揭示当时克里斯托夫的心境,在另一方面,想必也是对世间的芸芸众生,特别是对那些历经磨难后愈发坚强心灵的一种抚慰与鼓励。
在事业上,克里斯托夫达到了其他同代人甚至后面几代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用自己的才华与坚持,将音乐的领域拓宽拓广,独创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曲风。且部份作品流传千古,为亿万人传唱。在爱情上,他虽然没有同哪位女友最终结为眷侣相伴一生,但他的生命里,并不缺乏激烈灼热的情感,无论是幼年时的蜜娜或者是青年时期的莎冰,更或者是在瑞士因情欲而结识的安娜,及至最后的灵魂伴侣葛拉齐亚。她们,都给为他的生命带来了活力与能量,都让他饱尝了生命之华美。在生活上,他从未言过放弃,不管是磨难多桀的童年,还是处处碰壁的青年。包括后来流亡法国与瑞士的时候,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作品多么的受人批评,无人问津,他都从未言过放弃。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梦想在哪里,并且一直坚持。而他的生命,也在这种坚持与不屈服里,拥有了别样的力量,光华四射。这是一个平凡生命在世间的几十年,也是一个伟人的一生,但其为世间的创造,为世间的贡献,却是在几十年甚至在几百年后,都无人能望其项背。
罗曼.罗兰在书后的跋里这样写道:构思这部作品几乎用了我二十年的时间,作品起初是以贝多芬为蓝本展开的,但到后来我发现,我不是在写一部作品,我是在写我的信仰。作品的结尾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阶段。克里斯托夫是不会结束的,甚至于他的死亡,也只是节奏中的一个片刻,是永恒的生命气息中的一个休止符而已。他死一百次还会复活,他永远战斗,一直是全世界英勇斗争,受苦受难取得胜利的自由男女的兄弟。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者检验自己。这是罗曼.罗兰在自己日记里记录的一句话,录在这里,与亲爱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