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在家时总感到害怕,晚上睡觉不敢深睡,闭上眼睛总感觉有不干净的东西在我左右,我应该怎么办?
这不是恐怖电影里的情节,而是一位焦虑症患者的自述。
医生建议她:“要明确告诉自己由焦虑而产生的恐惧对象从未真实地出现过,要鼓励自己不断放松,病情才能慢慢得到缓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每年因抑郁症而选择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同时,抑郁症的“同党”——焦虑症也在不断蔓延,造成的身心伤害相比抑郁症有过之而无不及。
抑郁症与焦虑症同属精神科疾病,医学界至今对两者的病因并不能给出明确的解释,除去外部环境原因,与人体自身的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焦虑症临床表现为紧张、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尿频等,而抑郁症则更多地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不等于患上了焦虑症或抑郁症,以抑郁症为例总结了3个典型的临床判断标准,以供大家参考:
1.时间标准: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负面情绪持续三个月以上仍不能得到缓解的,你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2.痛苦可控程度标准:抑郁症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精神痛苦,当痛苦及其影响超出自身能力控制的范围,你可能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3.日常社会功能影响程度标准:因自身负面情绪或伴随的身体不适(心悸、恶心、失眠)而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社会功能,甚至导致丧失部分功能,那你极可能已经患病。
你有没有对一种事物莫名恐惧且无法自拔?怕高、怕鬼、怕密集,这些常见的问题可能是由焦虑症所造成,下面的问题是否在你身上也曾有过?
患者:你好医生,近两年来,我一个人在家时总感到害怕,晚上睡觉不敢深睡,闭上眼睛总感觉有不干净的东西在我左右,我该怎么办?
您的情况并不是单纯的睡眠障碍,而是一种焦虑症。您的害怕与担心很多时候应该不仅仅局限在睡眠上,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而言,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是焦虑症的主要表现,这种情况下人越是紧张,相应的害怕感也会越强烈,如果能及时得到放松,相应的症状就会慢慢减少,因此治疗的方法应放在如何放松自己与正确调整心态上。
现阶段应该尽量减少担心的次数,验证担心的对象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是否真实存在,要明确告诉自己由焦虑而产生的恐惧对象从未真实出现过,用这样的方式鼓励自己不断放松,病情才能慢慢得到缓解。此外,建议您适时到专业精神康复科进行一系列的病情评估,并进行科学治疗。
失眠伤神类:
梦碎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做梦的资格也没有!你是否总是一夜失眠到天亮?不妨看看下面几位的问题。
患者:我的孩子今年读高二,她每天晚上总是做梦,导致白天上课精神不好,学习成绩一直下降,现在人也变得很自卑,产生了自闭情绪,甚至不喜欢和同学交往了,她的心情日记也时常流露出想离开世界的情绪,我真怕她想不开,我该怎么办?
根据您的表述,我认为您孩子的症状多半都属于抑郁症的表现。如今青少年抑郁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网友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现在,受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压力的影响,以高中生、初中生为主的学生群体产生抑郁的现象十分常见,您孩子表现出的自我封闭、不开心、情绪低落都是抑郁症的表现,具体情况需专业精神康复科对其晚间睡眠质量、白天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后,再对症治疗。
产后抑郁类:
宝宝的加入是多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你说你的脾气却变坏了?不少女性在产后都出现了情绪变差的状况,这很有可能是产后抑郁!
患者:我在生完孩子后,明显觉得脾气难以控制了,每次孩子一闹就会莫名其妙地脾气暴躁,老公的脾气有时也非常暴躁,夫妻俩经常闹矛盾闹冷战,总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您说我是怎么了?
我认为您的情况是典型的产后焦虑。很多女性产后都会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而在外人眼里总会认为这些情绪是她们忙于家庭事务而造成的烦躁,或者是由于夫妻摩擦产生的负面情绪,属于正常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产后焦虑是一种典型的抑郁障碍,促使它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一般而言产后内分泌的失调、产后家中新成员的增加等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导致这种症状的常见原因。很多人并不将这种现象当做疾病就诊,因而难以得到规范性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建议您尽早前去专业精神康复科进行评估治疗。
“没有治不好的抑郁症,只有不听话的病人”
医生提示:规范治疗很重要
“没有治不好的抑郁症,只有不听话的病人。”想要尽早治愈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摆正自身心态的同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规范化治疗才是出路。
专家强调,对抑郁症的治疗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嗮网,要坚持长期治疗。他见过很多患者尝试辗转数家医院,尝试数位医生进行诊治,但却一直没能固定治疗,“患者一定要信任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念,积极寻求治疗,才能将抑郁症彻底根除!”。
值得警惕的是青年群体患者的总数在不断增加,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强制规划是导致青少年群体易患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父母应该加强和孩子的沟通,切记要让孩子保持愉快轻松的身心状态,不要盲目追求孩子成绩高低,谨记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