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这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的箴言。意思是说熟读王叔和的医书,不如多临症诊疗。
开卷即有益,读一部经典,便得字字珠玑。
从寒假开始,一直在读《儒林外史》,其实上大学时读过一遍的。人,有了年纪,就有了阅历,重读这本30多万字、五六百个人物形象的曾令我头大的长篇小说,时不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书中人物叠加、代入,然后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比如今天再遇严监生,就不再苟同少年时他是一个吝啬鬼的观点了。
严监生这么大方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博得一个吝啬鬼的恶名呢?不必掩卷沉思,人人都会对他临死前的那个场景记忆犹新。只见他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他的家人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点着的两根灯草灭掉了一根,他才安心死去。
为了一根灯草竟然不肯断气,这个细节成了几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于是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深入人心了,也成功的成为了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几大吝啬鬼之一。

冤不冤?实在是千古奇冤!
读着描述严监生的片段,我不断地怀疑自己以前是否真的阅读过严监生?他这样的人被冠以“吝啬鬼”的骂名,实在有失公允。
有例为证。
《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活在第五回和第六回。在这两回里,“吝啬鬼”严监生,一直是个不停地大把大把往外花银子的厚道人:
他那无恶不作的哥哥严贡生,因吃官司跑路了,他花了十几两银子摆平;
妻子王氏病重,他每天给妻子吃人参补身,连办葬礼就花了四五千两银子;
他为了把小妾赵氏扶正,给王氏的两位哥哥两百多两银子,并赠给他们赶考的费用;
他与赵氏办婚礼时,更是大方地办二十多桌酒席,遍请街坊四邻亲戚们大吃大喝……
如此慷慨地花钱,他是个情义的丈夫,是个有爱的兄弟,是个对小妾负责的男人,是个处处替他人周旋的侠客,他比他那狼心狗肺恃强凌弱的哥哥不知好了几万倍,为什么就落了个吝啬鬼的骂名呢?实在是千古奇冤!
若要说严监生吝啬,那只能说他是对自己过于苛刻,对自己吝啬罢了!
他省吃俭用,不舍得吃一点猪肉;他病得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割的早稻;自己病重,不舍得吃一点人参补品;他一生都在受哥哥的气,还得忍气吞声。
严监生的节俭和勤劳,并非简单的吝啬。
他舍不得银子,但是用心对待家人,对妻子的疾苦付出关爱,为了家人的幸福尽心尽力。他对家人忠厚善良,不因自己富足而忘记穷亲戚,希望家族团结相亲。
严监生对财富的保护和珍视,实质上是对家庭的呵护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心。
他的节俭,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家庭情怀的体现。所以我想说,他的高度自律和勤勉,他对家庭的深情厚谊,都被后人一个“吝啬鬼”的绰号辜负了。
经过了生活的盘剥苛责,人到中年之后再回想,书本里的严监生,何尝不是现实中的你我?
对自己苛薄,对子女仁爱,一生省吃俭用全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人父母,何尝不是如此?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
严监生也是如此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