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念一个世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一度认为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毕竟大家都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沐浴同一片阳光、入睡同一个夜晚、读着同一本书、欣赏同样的风景、遇见同样的事情,甚至大家都走着可能是同样的人生道路……
至到‘’长大‘’后,我才逐步意识到,这一切可能并非这个样子,尽管人们的肉身同处一个世界,即便每个人看见的是同一个‘’昼夜、书籍、风景‘’,实际上每个人都只是从自己那个维度感知这世界,以至于最终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世界里。
最能明显说明该观点的例子是——连体婴儿,一对连体婴儿从出生开始注定经历同一个成长环境,遇见同样的人、事、物,然而,即使是连体生活,同一个“昼夜、书籍、风景”再经过两个不同的大脑“加工”后,事实上,最后连体婴儿的两个人对外面这世界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以至于连体儿最终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版本里。
讲道理,真相只有一个: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方格里!
所谓方格即是指每个人内心的心灵牢笼!
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念一个世界——它完整的逻辑链条可以这样解释:
我们内心有一些“牢笼”,它决定着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维度,由于每一次的感知维度的不同,以至于最终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版本的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其实一直是活在自己的牢笼里。
相信我,无论是谁,站在方格里看外面的世界,最终你看见的世界只是你自己而已!
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这个状况延续时间久了,你会误以为自己的方格就是整个世界,会容易认为自己感受的世界,一定是真实且正确的世界,甚至会认为它也应该是别人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总是冲突不断,其原因就在于这点,每个人都在坚定自己感受到的才是真实且正确的世界。
02、看不见的心灵牢笼
在我前面的文章受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已经提及到造成我们心灵牢笼的原因是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必然结果,可是我并没清楚解释我们的心灵牢笼究竟是什么以及另外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我们的心灵牢笼不止一个,它是无数个!
第一座牢笼:感官的牢笼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首先是感官系统的不同;
人类天生带有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口、舌、身等,被称为人体的感官通道,可以说,感官系统是我们人类观察和接触这个世界第一层的窗口——当我们需要与外面世界的人、事、物进行连接互动时,大脑就会调动我们这个身体里的感官通道,借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内感觉去“接收”外界的信息。
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每个人的根据从小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发展的感官系统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更偏重适应于视觉、有的人可能更适应于听觉(或触觉或味觉或嗅觉或内感觉),例如;【当我看到有人对我微笑时,我知道他感谢我】【有人说出来后,我才知道他感谢我】【有人触摸我、我就知道他感谢我】
所以,当我们接触外面世界同一样人、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每个人因感官偏好和能力的不同,使人们对完全相同的“东西”有着不同的体验(如盲人和视力正常的人,肯定体验不同)。更进一步看,每个人从小开始依据自己偏好的感觉器官,持续不断的接收到专属于自己的那份体验,最后无疑只能发展出只属于自己个人的内心地图或者模式。
第二座牢笼:认知牢笼
感官系统还只是外面世界的“信息”进入我们大脑的第一层处理,接下来是认知。
这里首先需要理解,我们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是“客观事实——接收——加工——解释——输出反应”,即首先是最原始的客观事实,然后是前文讲到的感官通道的接收,中间过程是我们大脑中的复杂神经网络进行信息加工和最终解释权,最后才是输出反应和评价,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最后只是直接体验到了最后的输出反应,既看不到原始的事实,更觉察不到大脑在其中的加工和解释过程。
大脑存在"加工解释层"?认知牢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1、人、生而无知,出生后一方面从周遭环境(特别是家庭,父母那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瞎爬滚打”学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知识和经验,这形成了我们对外部世界最开始的认知图式。
2、接着,再往后的岁月里,一方面我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检验、论证以及持续更新了更多的认知图式,另一个方面,我们把已经形成或者新学习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假设观念),根据现实遭遇的反馈,进行检验、论证和完善。
3、终于,每个人在不断的更新和检验的过程中,刷选并保留下来一些符合自己生存策略的认知图式,再往后,当我们年龄增大、更准确说,一旦我们停止了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时,这些被保留下来的认知图式,就会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我们认识外界的一条又一条“专属套路”。
4、有个问题在于:每个人经过现实检验后刷选下来并自认为符合自己生存策略的认知图式,事实上,往往由于所在环境以及自我偏好所影响,具有很大的限制。
5、认知图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认知图式,我们就没有了理解世界的基础知识和参照系,但难以改变且错误的认知图式又会成为我们的心灵牢笼,可以说,早年的认知图式在某些方面是我们成年后理解外部世界的样板,我们通过这些认知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式,好似一个人带着滤镜看世界,总以为世界只有一个颜色,以至于最后会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困在里面。
以上就是我们认知牢笼的形成过程:平时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而且正确的世界,但其实绝大多数时候,特别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时候,我们所感知到的其实是经过我们的认知图式解释过的世界。
一起回想下,我们在生活经验中遇到的人、事、物、关系,别人说出一句话,我们的反应几乎立即就会随之产生,甚至快到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而接下来我们的后续的思考和行为几乎肯定都是旧有的“套路”的重复而已,这一连串的过程都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发生了,这就是认知图式所限定的框框,无论是谁,都无法从中逃逸,唯一的区别只是有的框框容易看见,有的框框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
还有一个可以非常容易证明我们拥有认知牢笼的方法是:如果你自己没法看见或者跳出认知的框框,世界这么大,你可以找一个和你不同框框的人对照一下,这样一对比便可以明白自己的框在什么地方。
第三座牢笼:思维牢笼
证明思维的局限性,最经典的例子是这个:
请看下面这张图,第一眼你看到什么呢?
一个黑点?
除非你已经玩过这个测试,否则,99%的人的答案一定会是这个黑点!这不对吗?当然有问题——你居然会对黑点周围更大部分白色视而不见,仿佛它就没有存在一样呢!
为什么我们看见白色如此困难呢?因为从小我们就被训练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白纸上的黑点(文字图案),压根自动忽视空白部分——也只有这个样子,你才能从白纸上习得文字图案——反过来想,如果你把焦点集中在白纸上(你这会就可以尝试这样做做),你就不可能“看见”文字图案、从而失去学习的能力。
一个怪圈,你必须得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一些“方格”里,才有机会依靠方格里的要素塑造自己的最底层的思维,但你又必须得在合适的时机,想办法跳出这个方格,否则你就会永远陷入自己塑造的底层思维里,而这,影响了你的行为法则,进而影响你的什么。
审视一下自己人生一路的经历,你就可能会明白这个怪圈:一个人是由他从出生到长大所在方格的信息塑造的,每个人前期都必须把自己的思维限制在“学校”、“家庭”、“社会”、“单位”、“同学”、‘朋友’、“亲人”这些固有的“方格”里,也只有这些方格才可以保证你的生存,除非你放弃“生活”,否则你很难打破这“方格”,因为这些方格恰恰就是生活本身,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
幸运的是,绝大部分人即便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方格,依然可以生活的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也没有必要去打破它,
除非你想要过的更好,想要跳出方格里的维度限制,那么你就必须得想办法跳出这个思维牢笼了。
这个过程注定会很艰难——就像你已经知道可以看见更多的空白一样,你能控制自己既看见黑色又看见空白吗?
第四个牢笼:情绪牢笼
每个人在生活中一定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玩耍”,可能我们上一分钟还在好好说话,下一分钟就因为某句话没说好,立刻闹翻了,被触发的情绪瞬间充满整个大脑,接着,我们从众多的往事记忆里,可以瞬间抓取到对方整个人的处处不是,越是回忆越不满,越是旁人劝诫越厌恶,最后可能完全失去理智,整个人都仿佛置身在了情绪的洪流中一样,被情绪一波一波的向心脏方向冲击。
再往后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往往我们睡过一觉后,剧情可能翻转了,我们不仅忘掉了昨日如此强烈的争吵和内心起伏,甚至停止不下来去一点一点去回忆对方曾经的好(特别是当对方非常重要并因此离开自己之后),以至于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对方可以做到这么好。
你还别以为这就完了,最最奇怪的事情是:以上的剧情往往可能反复出现,除非大家在这样的反复中“真的累了”只好选择离开或者将就下去。
一起回想下,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段情绪化的经历,两个人是这样,,一家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这样。事情上,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情绪的牢笼。
讲道理,
人,百分百是情绪化动物,始终保留着动物最原始的情绪脑,它深深地左右着我们的思考和生活、很多时候我们行为的最深层动机就来源于情绪脑;倘若喜、怒、哀、乐、爱、恶、惧等等情绪化一旦上头,我们就容易在行动中被情绪绑架着失去理性脑,生活中这样的经验比比皆是,如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情的正确做法,但我们受情绪控制会不由自主朝着另一个方向行动,又或者你憎恨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一切立场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情绪牢笼干脆就似一个黑洞,常常会使我们在不由自主之间对外界的人、事、物瞬间进行三种判断——喜欢并接受——无所谓——厌恶并排斥,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我们跟进行为。
为什么说情绪的牢笼是最强大的?
因为情绪大脑有一个黑盒模块,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感受到其情绪输出体验,而对于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却一无所知,
其强大之处在于,即便你意识到了,也未必能够挣脱它,情绪平时深藏在潜意识里面,我们很少能够在意识层面感受它,当它出现在意识层面,倘若只是一点点情绪,我们就会自动忽略它,因为挣脱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情绪,而我们的天然会倾向于忽略负面情绪。而倘若情绪一旦是全面冲击而来,我们更是容易陷入情绪,无法自知,且无法处理它——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们常常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情绪上面而不是事情的本身的解决上面,以至于事情本身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导致情绪的恶性循环,所有的心神都被情绪内耗掉了。
03、文章结尾:
写到这里发现文章已经太长了,只好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今天重点谈了人们生活里最容易‘’遇见‘’的心灵牢笼,实际上,我们的内心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牢笼——欲望牢笼、需求牢笼、知觉的牢笼、习惯的牢笼、经验的牢笼、性格的牢笼等等,另外,在我们的内心之外的现实世界,更是潜藏着纷繁复杂而隐蔽的外部牢笼——社会制度、文化、语言......都是牢笼,它们组成了每个人的大脑森林和心迷宫,真的似一个方格,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可以把我们困在“自己”那方圆之地
不过,
尽管成长如此艰难,但对于找寻更好的自己而言,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打破心灵牢笼,拼命跳出去自己的方格!
方法是有的!
下一篇文章,我打算详细讲解——越狱之逃出你的心灵牢笼!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最后再次引用“肖申克监狱”电影开场台词: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大家好,我是樊心,从2016年10月21日起,我开始努力写作一个主题为“年轻人究竟如何成长”的系列文章——《自己来,打造下一个自己》,这是第五篇,其他的内容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