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中还有许多人分不清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区别。对于他们而言,神经症这种疾病就更为难以理解了。在很多人的眼里,抑郁症是因为这些患病的人心胸狭窄想不开,癔症是冲撞了某种不可言说的仙鬼神灵,焦虑症的外显症状则被认为是健康欠佳,完全来自于身体上的原因。人们因为对这些精神疾病的不了解而有着诸多误会,以至于自己深陷其中却不自知,自己正在将孩子推向神经症的深渊也不自知,痛苦被忍耐、被承受、被播撒,而希望和解脱却遥遥无期。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介绍神经症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作用于每个人的不同形式和机制的书。但这本书并非在阅读之后就能让你迅速得到解脱。这本书不是那种告诉你每天微笑,坚持运动,放松心情,保持积极向上就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痛苦减少的书。在我认真的读完了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我发现,如果深陷内心冲突,并且已经发展到了神经症的程度,靠阅读书籍,靠保持乐观,甚至是靠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都无法轻易解决这些困扰着人们的难题。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阅读这样的书呢?如果你是心理分析治疗师,那么你可以从中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内心冲突的几中分类以及他们的表现形式和治疗区别。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知道内心冲突的危害是何等严重,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怎样控制自己,让这些冲突与痛苦远离自己的最爱。如果你只是随意看看书想学习下知识的人,这本书会让你了解到为何你身边的一些人总是反复无常,为何一些人总是陷在老好人的痛苦里,或是控制者的暴躁中。你会意识到他们的很多做法是无意识的行为,而他们带给别人的痛苦其实也在一直折磨着他们自己。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想要亲近他人,但我们又怕受到伤害,我们想要控制一切,但我们却不断受到挫折。我们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力量面前被拉扯,被破坏,大多数的人完成了自我的重建,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受困于此,在矛盾和冲突中努力调和却不得其法,用外化作用,用理想形象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却不料在未来将会承受更大的苦难。
作者卡伦•霍妮,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她在书中讲述了三种内心冲突的倾向,最终他们形成了不同的神经症表现,即亲近他人,抗拒他人和疏远他人。这三种表现总是混合在一起,以其中的某一点作为最突出的力量表现出来,比如表现为亲近他人的人,内心同样也有抗拒和疏远的想法。
在工作单位或是街坊邻居中,往往会有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存在,这个人其实就是受困于亲近他人这种内心力量的顺从型患者。这样的人总把自己摆在次要位置,在争论或竞争中总是无理由的退让,他为了得到别人的亲近和喜爱,可以做出无数的让步和牺牲。他们的做法让旁观者看着只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他们并非不愤怒或是不痛苦,但他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压抑自己反抗和改变的想法。一旦痛苦超过一定阈值,每个人都会自救,这时外化和塑造理想形象就开始产生,而这些做法只能是饮鸩止渴。
理想形象是患者在面临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时,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寄托。比如老好人会给自己建立起一个受人尊敬、受人喜爱同时又慷慨无私、乐于助人的形象。这样他可以将自己不自觉的讨好归结在乐于助人,将别人对他的利用或是鄙视忽略,而沉迷在自己受人尊敬喜爱的幻想中。这样他就有了新的力量去对抗他讨好别人反而被利用、被忽视得来的愤怒,他在人格上又一次的保持住了统一。但这一切只能让他陷在假想中无力自拔,对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冲突百害而无一利。
理想形象是在内在做出的逃避,外化作用就是对外界进行的推脱。老好人遭到了不幸受到了伤害,他会将这些痛苦归因于外部世界,比如遇到的人是坏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丑恶,或是将一切归于命运,这样一切都在宿命论下有了解脱。
对抗型往往会表现为控制狂,疏远型则是孤僻者。佛洛依德说,神经症有遗传的作用,我没系统的学过心理学遗传学,但我认为,这种神经症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中,母亲是对抗型人格,有极强的控制欲,那么她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顺从型人格或是疏远型人格的患者。母亲无视孩子的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强行改造他,并且因为对抗型人格的特点,母亲会在无意识中不断打击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要么逆来顺受,要么孤僻沉默。
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有人发帖讲述自己幼年时期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而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围观的人气愤难平,但当事人依旧选择无私奉献,任由家人继续压榨自己。她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会说自己孝顺。发帖其实是因为她在不公平的对待下,有了愤怒和反抗的想法,但她在外化作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理想形象——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双重的影响下,继续自己亲近他人也就是老好人的形象。看客们议论纷纷,有很多人在劝她放弃让家人继续压榨,但在这样的议论和劝解中,当事人找到了平衡。平衡有二,第一来自同样命运人的讲述,第二来自对劝解的人的自豪感,自豪于自己的孝顺,在这个时候他完成了对自己愤怒的平息。但事实上,造成她痛苦的根源没有改变,她内心的冲突还在,她的痛苦也就还在。
老好人这种顺从型人格承受的痛苦我们能够很容易见到想到,对抗型和疏远型人格的痛苦也同样强大。控制他人,在友情、爱情、亲情上往往四处碰壁,而这个世界其实也并不能够由他们所控制,痛苦也就由此而生。疏远型不仅会疏远他人,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疏远自己的内心,痛苦而麻木的生活让人想想就不寒而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冲突,很简单的例子,在上学时,家长或老师常说你很聪明,只要努力一下就能考上一本了。但你偏偏不努力,为什么?因为你恐惧于一旦你努力了,成绩却并没有提高,在这时,你给自己塑造的理想形象——聪明的好学生——就此崩塌。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某一点冲突就真正的得上神经症,这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去寻找和冲破的东西。
人们在面对内心冲突的时候总是趋利避害,总是想要逃脱痛苦,但是由我们的本能而做出的自救却只能让我们泥足深陷。读书,寻医其实都是一种来自于外力的帮助。在这样的帮助下,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那么光明和希望将永存于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