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 星期日 天气:晴
休息日翻开报纸读报,发现多年来练就的这项业务能力竟然生疏了许多。
在报纸上看完一篇文章后,还把目光停留在底部似乎寻找着什么,找有多少个喜欢评论留言,看看别人对这篇文字有什么看法?
任何东西都没有,只有作者名字。
这让习惯网上阅读的我,有些不适应。文章底部没有阅读量显示,也没有亮起喜欢的红灯或者竖起的大拇指,更没有七嘴八舌的评论和表情。
而且,读报还需要看完一页再重新翻开下一页,延报纸中线认真对折,再把拿到手里的这一页拦腰对折,然后选择自己钟情的标题下面的文字,来一场灵魂上的恋爱。
读罢一篇文章不知别的读者作何感想,这让我心里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
在原来看来再自然不过的事,到如今竟然显得寂寥了许多。阅读文字本身就是件寂寥的事,就是作者和读者的沟通和对话,相似的灵魂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总是趋于相似。
过去,我总认为只要能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都是权威的,就一股脑地相信。现在认为面对众多出版物,读者也需要认真选择。
每个作者的性格不同,他对一件事的看法做出的选择也不同,我们没必要看了一篇文章,看了一本书就热血沸腾盲目跟风。
就像你走进书店,书架上放着不同言论的书。《好女人有人疼》《坏女人有人宠》,一个教你温良贤淑,一个教你不好相处的野蛮生长,作者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阐述。
细想双方说得都有道理,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总结出来,没有任何一方观点完全狗屁不通。
那你选择谁呢?选择一本书就是选择一个朋友,和一个朋友促膝谈心,好的朋友像一个智者,与她谈话过后你总能有新的收获。
所以,我们找书报也只需找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作者。在读她的文字时,心里会有一种感受,她说出了你郁结在心里许久,却无法完美表达说不出的话。
董卿曾说过:“我在台上主持的话语,希望能在观众的心里停留。”
一个用心真诚写作的作者,他文中总有几句话能瞬间击中读者内心,在心中停留并用笔尖记录。
一篇广受读者喜欢的文章,离不开这样的时刻,离不开这些打动人心的金句,甚至你看到上百点赞的文章里面,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还不只一次。
当我阅读完一篇文章,心里连声感叹作者真棒写得真好,如果文章底部喜欢点赞超多,就立刻会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自豪感。
看吧,这么多人喜欢,我在读的过程中就觉得这篇文章与众不同嘛!
评论也精彩,这就像我们看完一部电视剧,没人挽留我们不要走开,还是留下来听片尾曲。有人说,我是专门来看评论的,评论的上方也有大家针对这条评论的喜欢和点赞。
多热闹,一篇文章质量好有点赞,针对文章底部的评论还有点赞。
因此,“知乎高赞”这几个字是一群人对你说过的话高度认同。
当然,你还能看到她的文章底部有多少人打赏,多少人因为看了她半截子话百爪挠心地购买她付费文章。
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也不再像公布圣旨那般高冷,评论区有怒怼作者的,还有持不同观点的正反方辩友掐得水深火热。
能够在文末点赞打赏和作者互动,这是微信区别于传统纸媒的功能。
不仅能实现这个功能,还能和作者成灵魂上的朋友,微信里那些遥不可及的公众号作者就是我的群友同学,并成为互相鼓励前行的动力,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没有多么热烈,但你知道在前方总有他们,是简书比微信更贴心的原因。
无戒极限挑战训练营写作训练
日更第一百九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