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阅读笔记
风雨飘摇的时代,造就英雄,也锻造风雨飘摇的人生。
李白吟风对月,仗剑天涯,飘飘然在大唐盛世的繁华里走了一遭,潇洒又浪漫。而杜甫,这位中国诗坛的伟大诗圣,却在比李白晚了十几年的中晚唐时期,初见繁华,再见落寞,风雨飘摇里跌跌撞撞,如一叶扁舟在乱世悲悯的活着,四处碰壁,漂泊不定,流离失所,连一块栖身之地都无,客死在湘江上的一条渔船上……相较而言,杜甫是多么的悲戚戚而泪涔涔了。然而,生活再窘迫,遭遇再坎坷,杜甫却从不向命运低头,积极乐观的活着,关心人民疾苦,近乎白描般记录这历史沧桑的日月,老百姓现实的苦难生活。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再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再也不能像诗仙那样优哉游哉的活着,而是将诗歌的笔触延伸到人民的水深苦热之中,正因为写了大量人民生活的诗作,所以当我们读杜甫的诗作,就是了解中晚唐安史之乱那颠沛流离的历史,而贫病交加的杜甫,也终于在其死后几十年,诗作的芳华逐渐被世人赞赏,尊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他写诗的榜样,诗书传家,杜甫在早期诗作里对于家族诗歌的荣耀很是自豪。童年时的杜甫虽然体弱多病,但还生活在盛唐的光辉下,所以自然无忧无虑,观公孙大娘舞剑,崔久堂前聆听李龟年美妙的歌声。他也可以一任少年游,像李白一样游历山川大河,与李白把酒言欢,赞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他体验仙侠故事,在登临泰山时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然而,盛唐的奢靡美好渐渐颓败,正如作家方方所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的辉煌,乱世的这粒灰尘,恰似一座大山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哀,也是他的日子开始了各种寒酸苦痛的时候。在长安来来回回的逗留,杜甫为求一官半职报效朝廷,辗转于幕僚宾客,各种心酸苦楚。诗人在当时受尽了冷落,正如他诗中所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心想为官办事,但奈何朝廷上下腐败,杜甫的职场生涯不尽如人意。从杜工部到左拾遗,他也曾小心翼翼侍奉皇帝“天颜有喜近臣知”,尽管如此,如履薄冰的他最终还是被贬出长安。离开帝都,他的胸襟和格局都放大了好几倍,杜甫才真正开始了为民发声的史诗创作。一路流亡,所见皆是百姓之苦,朝廷征战征兵,连小孩老妇都不放过,田地荒芜,赋税繁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杜甫在亲历了这些现实后,接近了人民,创作《三吏》《三别》写尽人民疾苦,《新安吏》中“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可怜,《垂老别》里“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可悲,以及《石壕吏》里那个抓去充军的老太婆和嗷嗷待哺的婴儿,国家的战乱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让杜甫触目惊心。这些让眼睛发烫的场景让杜甫再也无法安心,当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时,我们怎不能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感受他的苦痛与悲悯……
苦难,有时也是人生升华的一个台阶。杜甫所处的年代,让他用诗歌记录苦难,他超高的文学造诣和精进的诗律也成就了他诗圣的地位。但是,在当时及他死后的几十年里,他的诗并不被统治阶级和诗坛所谓学者看好认可,甚至当时的诗选里都很少收录他的诗作,直到他死后八十九年他的诗作才渐渐被扶正。然而,忧虑多情的杜甫,并不是被现实压弯了的稻草,他在困境中,仍可以积极乐观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英雄主义,在看清了“盗贼本王臣”的事实后,杜甫仍能体恤关心老百姓。他门前的一棵枣树,不忍自留,任着邻居阿婆村妇捡拾。他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自己的温饱问题都得倚仗幕府朋友接济,居无定所,好不容易修葺的茅屋却被秋风所破,让他忍不住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难面前,他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更多的老百姓,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无不渗透着他忧国忧民的大爱!
悲悯的大爱和广阔的胸怀让杜诗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恢弘;登上岳阳楼,他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磅礴;还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面前苦吟自己“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悲凉……杜甫的诗作大篇不乏,清新的小作亦有无数。如今我们读诗圣的诗篇,在大气的鸿篇巨制下,也有对于花草虫鱼的赞赏与怜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多美啊,还有对于春夜喜雨的那一片倾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对于弱小生物的怜爱,让我们看到困境中依然爱众生的杜甫。特别是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的那段生活,算是他最惬意不过的日子了,他携妻儿种花种草,卖药写诗,在朋友的照顾下也过了短暂的一点安稳岁月。后来再次流落,他竟没有一片栖身之所,只得在湘江上那条小渔船上度日,周遭普通渔民对他的关爱帮助以及好友苏涣的出现,都让他感动又牵挂。从求职长安到流落他乡,再到客死孤舟,杜甫,用一生的爱描绘了复杂多变的时代历史,也写下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诗篇,然而,他终究是悲剧的走完了他的一生,这是时代的悲哀,是封建王朝的悲哀,也是文人骚客生不逢时的悲哀!
至此,心中油然而生更多的敬佩,面对苦难,我们总是瞻前顾后,怨天尤人,何不看看杜甫呢?他用一生的爱国赤诚写下诗史,他用一腔的悲悯怜爱记录生活,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在逃亡与流浪间仍心细民众,虽诗作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我们读来却仍旧昂扬向上,这是因为,他乐观豁达、百折不回的精神永远留在字里行间,任后人敬仰赞叹!
捧着冯至的《杜甫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是我于去年春节在成都游玩时,于浣花溪杜甫草堂一隅的草堂书局购得。搁置一年,趁着这个非常时期,我竟也能安静的读完,这也算一种缘分。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所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是啊,自此分别后,唐诗巅峰的两位大家各自飘零在岁月尘埃中,却留给世人永远的美篇佳作精神食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隔着千年的烟云,拂去历史的苦难,让我们致敬——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