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校是充满爱心的家庭,最好的老师,是懂得孩子需要的父母。
在强调竞争、变动快速的社会,似是而非、道听途说的教养理论假借各种样貌,挑动父母的焦虑神经。身为台湾极具影响力的教育与神经科学专家,洪兰教授透过发展心理学于大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认清幼儿教育的本质,引导父母正确教育观念的同时提供有效的教养方法——阻止不理性的盲目追求聪明的做法,杜绝“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谬论,传递爱的讯息,教养的初衷在于培育一个有用的人,让孩子勇于发挥天赋做自己。
《大脑科学的教养常识》是一本专业型书籍,作者是洪兰,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1992年在台湾先后任教于中正大学、阳明大学,目前是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到台湾大大小小超过一千所中小学作推荐阅读的演讲,深受各界推崇,于2005年获颁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特别贡献奖,2011年获颁远见杂志华人领袖终身成就奖。
除了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也致力于翻译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已翻译超过五十本书,相关写作专栏集结二十五本书,2006年获选为金石堂书店年度出版风云人物。
由于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市场上关于提升孩子智力的书籍也是玲琅满目,往往那些吸引人的书名,让家长蠢蠢欲动,甚至奉为宝典,但很多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之前听说过一个理论,孩子出生后,要多刺激,刺激越多,孩子越聪明!可是,科学证明,大脑的发展并不是“越刺激越好”!
首先,主动的学习远比被动的训练对大脑的发展更有助益,如果大脑还没有准备好,教的再多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因为挫折而打击日后学习的信心,因此,不论是从怀孕起就给孩子“胎教”还是生下来就帮他“开发潜能”都只是揠苗助长,既苦了父母,又害了孩子。
其次,教育是有差异性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兴趣点都各有不同,更不能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科学研究,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同一个环境中接受同等的对待和教育,长大后的性格、成就以及做事态度与风格都迥然不同,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出生就带有独特的光环,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打破差异,让每个孩子都像生产零件一样批量改造,而是擦亮眼睛,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独特光环,将孩子放在适合的位置上,顺其自然,诱发他的潜能,使其成为该领域的人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能够接受孩子“犯错误”!孩子出生之后就开始探索,“犯错”是孩子探索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犯错就大惊小怪,甚至喊打喊骂的纠正孩子的错误,造成孩子挫折心,遇到问题没有主见,只知道看父母的颜色行事,丧失了主动性,整个人生都找不到方向,也是一种悲剧,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家长可能就需要操心一辈子了,他没有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能力,在社会上会遇到更多的考验,他又怎么引难而上呢?所以,要想孩子有担当,有主见,要从允许孩子犯错误开始,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并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家长的放手,很多时候才是真正的爱!
有一句老话说的很对“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一个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从孕期就开始做胎教,孩子一出生就在房间里循环播放英文CD,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人生起跑线这个理论,每个孩子的出生虽然不同,但是探索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富家子弟看似出生条件优越,好像起跑线更高,但实际上并没有,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从0开始一点一点的探索和积累,反而可能会因为条件过于优越被保护过度,丧失了很多自己动手探索的经验,现在很多玩物丧志的富二代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也有一些出生条件优越的孩子,利用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和探索实现梦想,做出一番成绩,你能说他没有努力吗?你能说只因为他起跑线高吗?
相反,普通人家的孩子虽然没有优越的环境,反而更自由、没有过多的限制,也因此更加努力实现自己地梦想,诸如马云、李嘉诚之类,大多数名人伟人成功的背后反而是非常普通地家庭。出生后,每个孩子都一样,首先完成的就是自我探索和内在的成长与完善,这些起点是没有人能替你完成的。人生本就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行,只能自己坚定的前行!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起跑线”一说,孩子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只能凭借自己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