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极其个人的观影体验。
我发誓这是敦刻尔克是我在影院看过的最震撼的一部影片,至少是在我短暂的十七年的生命体验里。我出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很多经典,但谁知道呢,也许这是一个正在创造经典的年代。
浅陋的我称敦刻尔克即将成为经典。
这部片子刚上映,就有诸多睿智高明的爱国人士不满为何它的评分比战狼高,朋友圈也都在发战狼之如何热血爱国,说吴京的超级大兵梦。可这那些商业大片又有何分别呢?
特别的只是,这是中国这个时期的第一部现象级类型片。
客观的说,这不过是那些平凡且繁如星辰的爆米花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一部。
当然,爱国还是要爱的,反战也是要反的。只是,爱国不是靠热血沸腾爱的,反战不是靠发动战争来反的。平心而论,敦刻尔克更胜一筹。
电影从刚一开始,从汤米在枪林弹雨(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烂俗的词语)中穿梭开始,就凛冽的让人不忍再看。晃动的镜头,病态的脸,不断地高速穿击在他脸庞咫尺的子弹,每一次子弹声响起都能惊地人心剧烈一跳。
从第一幕开始,这就是一部真真实实将战争面貌放在你脸前的电影。
汤米茫然地走在沙滩上,裤管和腰带明显松了一大截,看到为了混进撤退队伍里而偷军牌埋尸体的法国人,将土往尸体竖立的脚上堆去。他们一句话也没有说。你开始想,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在离战线如此之近的这片小区域会是这样的气氛?
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激动人心的拼搏缠斗,此刻都变得极其荒唐,你突然明白,那些全都是所有参战者掩盖战争真相的虚伪谎言。
空袭来了,士兵们在同一秒趴倒。
镜头在汤米脸旁,远处士兵们被一片一片炸得飞起。
这些场面从一开始就让我缩进了椅子里。我不由自主地后退,极度需要远离影院的IMAX 巨屏。我用外套严严实实遮住自己,只露出眼睛和额头,担心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每一秒都非常重要,每一秒都会增添许多尸体。
尤其后面水中,空中的几场戏,镜头和动作设计将你生生地拖进屏幕里。
你不情愿?这就是真相。这就是战争的本来面目。
我真真切切地看着,脊背发僵,汗毛竖立。
好了,诺兰又一次证明去影院才是打开他的电影的正确方式。
接着说叙事手法。即使你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也完全不影响你对电影的理解。
诺兰非常聪明。大撤退要怎么表现?
首先他选择英国视角。这个主题太宏大了,仅仅一个国家就够你拍的。英军是主导,穿过英吉利海峡就到达本土,所以英在这里是重点叙事对象。
更聪明的是,虽然没有主讲法,但法是无处不在的。
影片开头就出现了: 冒牌吉布森,他代表了普通的法国战士。
接着还有英法两军在堤坝排队时的争吵,以及最后军官的“我要为法国留下来”。
这些都使得法也清晰地贯穿全线,英法之间的矛盾也被极其简洁却有力地囊括进情节里。
另外,全片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位领导人,没有出现具体的德军部队,这一点也太高级。
没有领导人就对了,让你看的不是领导人演讲,不是军官运筹帷幄,就是真正的战争爆发时,参与战争的一具具小人物的身躯,我们都是小人物,这样才能感同身受。
没有具体的德军,可是炮火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伤亡是每分每秒都在增加的,这太恐怖了。
设想你就是一个步兵,在空袭来临时你唯有卧倒,你不会看见战斗机盘旋,你能看到的只有身旁,身旁的尸体。这同样在加重观影者身临其境的体验。
敌人是无处不在的,是不可捉摸的。
其次,如何讲述撤退?这里他依然使用非线性叙事。
海陆空三个不同时间线:撤退的战士,战斗机飞行员,来民用船的父子。
这太妙了,一场大撤退在寥寥几人的行动中面目清晰了。
战士之间的合作与分裂线,平凡人与士兵的合作与分裂线,人物关系交织,是剧情跌宕起伏的关键。
大场面与小人物完美结合,紧凑而不凌乱,饱满而不纷杂。
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的,真实的,影片因此变得动人。
除了家国情,父子情,故乡情这些给人物增添光辉的伟大情感,还有许多的矛盾情:
畏战
撤退之争:堤坝上,废船里,海中
害怕指责
这在剧情最后,尽管撤退已经完成,故事可以说是已经讲完,但是这里士兵的不愿面对人民的指责又会引起人深思。
这种感情是无解的。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他看都不愿看我们一眼”
这赋予了影片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以上的矛盾,正是战狼在内许多战争片里缺失的。
而有了这些,敦刻尔克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神作。
摄影和音效不再赘述,已经有人分析得很好。
画面很美,随便截一帧都是可以上杂志的。
配音与情节配合得恰到好处,完全浸入式的体验使得我几乎没怎么注意到。
最后,一部战争片,让那些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让那些玩着烧杀抢掠的战争游戏的人,让一个十七岁未成年不知世界为何物的人,开始产生了畏惧战争反对战争的想法。我想这便已经符合了它的初衷,完成了它的使命,到达了它所能产生的最高影响,一个其他影片望尘莫及的高度。
仅以自己短暂浅薄的生命致敬此片。
我知道好片还有很多,用一生也致敬不完。
于是大多走马观花产生些细微的观感。
但还是感谢生命里有幸出现。
我想这些细微必然改变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