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些关于戚继光的描述,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戚继光并不是完人。但在这句话之前,首先必须要承认戚继光的巨大功业。我想我最早接触戚继光这个杰出的军事将领是在小学,原因是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民族英雄戚继光》的课文,因为这篇文章,戚继光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英雄的角色。后来啊,无论是从书本中获得的正科知识,还是从电视剧中得到的偏科常识,我所看到的戚继光都是正面的,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对其倍加称颂,什么民族英雄、什么抗倭英雄、什么军事天才、什么爱国将领等等,可以说能够用来形容将士的所有优美文字都曾用来形容过戚继光。
今天我不想单纯的写一篇赞美文,我只是想通过写戚继光写一些我关于英雄这个词的看法,首先我得先向黄仁宇老师取经,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下戚继光这个人。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因为士兵生活的痛苦而废止了士兵采伐柴薪供养自己的做法,虽家庭贫困却能够享用北京著名餐馆食物;虽立下誓言,却未完全遵守;虽为将英勇,但并不廉洁。戚继光的这种复杂性是来自于环境,正因为他聪明的看出了整个明朝制度的根本,精通政治的奥妙,才使自己完成了那么多成功的事情,所谓时势造英雄,若是没有张居正和谭纶的支持,他就不可能成为明朝知名将领,若是没有那些微妙的“非廉洁|“就不会有送与张居正的礼物,一环套一环,没有什么不可以。
就像我文章抗开始所写的,戚继光并不是完人,让我们在回溯历史,有多少记载在册的英雄是完人。英雄都是当时时代所赋予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既然是历史所需要的,那历史中就必然会有一些事物或者说是人物需要英雄来予以解决,君不见“桃园三结义”中的三兄弟,刘备的礼贤下士是因为其口才的优秀而不是因为其卓越的才能;张飞勇猛果敢也可以被评为头脑简单;关羽的忠义节气也是以他的背信弃义为代价的,总而言之,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总会对一些人的做法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而需要对社会做出一定改革的英雄必将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角度的阻力,这些阻力并不是都是反面的,有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阻击英雄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英雄若是赢了,那历史的书写必然会偏向与它,就像刘备,虽然和孙权他们一样都是谋反,但是因为刘备为汉,后世朝代为汉,所以《三国演义》中将刘备描述为正面的,是正义的使者!英雄若是输了,那即使英雄做了众多杰出的业绩,也会被盖上一些让人无法辩驳的糟糠之语,例如戚继光在张居正去世后,被明朝文官系统所诋毁,即使是亲近他的王世贞都在《张公居正传》举出戚继光曾用重金购买成为“千金姬”的美女作为礼品奉进给张居正。无论这些事情是真是假,在戚继光这个英雄身上毕竟有了记载于书中的污点。
我据这两个方面的例子就是想说,既然是想改变历史的英雄,那就必然会遭到历史中各式各样势力的阻挠和支持,这些阻挠和支持会迫使英雄做一些不能成为圣人的事情,生活与尘世中,完美二字太难,所以无论多么杰出、多么伟大的人,都不等于是完美的人。不过这个也许就是英雄们的可爱之处,毕竟维纳斯之所以美不就是因为他缺失的手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