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定要六点钟准时到教室,中午只午睡十分钟,晚上一定要熬到12点,不停地刷题,不停地背记知识点,发现比别人少做一道题就慌慌张张,焦虑不已,不停地想象着未来,期待着害怕着高考,这是我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自律是我的代名词,不浪费一点时间是我的宗旨。为此,我放弃了社交,放弃了爱好,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
三年间,我有过成功,有名列前茅的自豪,那一次次的小成功让我觉得我的高考也会一帆风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我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在三年的奋斗下,我一定能拿下高考。
但是,成绩出来的那晚,我还是崩溃了。为什么?明明我那么努力的刷题呀!不甘、疑惑是我的第一感受,我实在不能理解。
我每天起得那么早,睡得那么晚,我从高一就那么努力了,我坚持了三年,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我不甘,一直在思考,在疑惑,终于明白: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虽然我早上6点就开始背书,但早自习两个小时我都是昏昏欲睡;虽然我每晚12点才入睡,但我睡前花了一个多小时纠结于几个难题……终于,我知道了,一直以来我所认同的努力就是将时间花在一些我擅长的事情上,而没有前进。
我倾向于让自己感觉自己很努力:长时间坐在书桌前,不参与其他活动;晚上到了一定时间才睡觉;总觉得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才是高效……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点一点不断地迈向前方,而不是止步不前,不停的重复。
拿高中来说,前两年应该是循序渐进,夯实基础,高三就应该奋力一搏,不顾一切地冲刺。
我们应该学会把努力集中到一段时间内,在这期间,把自己脱离出生活,但这样的日子不应该成为常态。
三年“苦行僧”式的生活与高考分数的失望让我明白了:努力不是形式,更不是自以为是的埋头苦练;相反,努力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忙里偷闲,苦中作乐,闲适与忙碌交织,这或许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我有一个特别羡慕的朋友,平时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就算模考考得极差也能笑谈自己的无奈,但在最后的冲刺期间,疯狂刷题,拿出了全部的干劲,最终进入了一所985高校。对此,我真的特别羡慕,不是羡慕她考上了高校,而是羡慕她的三年高中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玩过、乐过却也奋斗过、拼搏过,即使最后回忆自己的青春,也能毫无遗憾的说:我在该拼搏的时间选择了奋力冲刺。
是的,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怎么能一直保持高效的努力呢?
初进高中,我认为奋斗三年,换来以后的无悔,值了;进入大学,回忆高中,我后悔了,后悔曾经没有疯一场,没有叛逆一次。
似乎曾经所谓的努力有点不值了,现在才知道,不是努力不值得,而是苦行僧式的努力不值得。
常常以为努力是竭尽全力让自己累得彻底,起最早的床,熬最晚的夜,最后却发现活得更肆意的人或许更容易成功。
努力不仅是时间上的长度与宽度,更是意义上的厚度。
现在,我常常问自己这句话: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真的头脑风暴过了吗?真的走心过了吗?真的问心无愧了吗?或者,他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前两天,与刚放假的表妹去逛街,偶然谈起学习,表妹郁闷地表示,自己天天坐在座位上刷题,结果却没有平时玩得最多的学生考得好,我想起自己的经历,只想说,可能那个同学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地更走心。
努力是要走心的,是要消化思考的。
高中三年教会我的最有用的道理就是努力是要挑时间的,努力也是要走心的。
就像两千米长跑,围着四百米跑道跑五圈,前面两三圈需要保存体力,匀速前进,到了最后一圈,就要竭尽全力、奋力冲刺。那些被叫黑马的人,往往是在平时敛尽锋芒,打牢基础,最后关键时刻奋力一搏夺得胜利。正如史记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如果可以,请在前进的路上停一会儿,理清思绪,然后精神饱满地奔向下一个站点,在该歇的地方缓步而行,在该冲的时候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