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主要是以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凯洛夫提出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的”教学五步骤,目前依然盛行于我们现今的中小学教学课堂之中。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建立了合理、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厌学,甚至恐惧上学。新课程力图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使得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活动也成为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即实现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
1、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是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核心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从人的生存来看,教育既是一种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人文渗透,又是一种人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因此,教学要关注人的存在本身对于自然世界、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本身的意义,正视和尊重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等等,这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2、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与胜利。其终极关怀指向个体健康的、完整的人格的养成。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精神需求等具有人格发展价值的要素,致使学生个体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自己预设的生活。教育所成就的是人的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转变,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使人成为“人”,然后使人成为“人才”。因此,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教育,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关注作为抽象的人如何成为现实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教学变革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三种基本要素出发,主要路径就是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一种润泽的教学图景。
1、教师的教学创新
(1)让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力,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成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在拥有课程意识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教学觉醒,即自觉唤醒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从课堂边缘进入到教学的中心。
(2)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观念,因此,教师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规范,冲破课程惰性,自主寻求多样化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
(3)教师生活的重塑。教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教学不是表演,它是即席创作,应追求“自我”与“自我”的相遇,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场域,才能有助于真正的“整体的人”的诞生。
2、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首先在于重建“学习”的概念。学习应是学习者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然后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
(2)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因此,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创造完整而幸福的校园生活。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首先要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建构课程资源的机构和功能,形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并在实践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开发技能。再次,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作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与一定的教育哲学理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相适应,坚持优先化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情况,切实保障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意义。
4、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文化,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我们要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走向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教学文化模式。即对话文化、合作文化、探究文化,从而创建思维型教学文化,其要素包括: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和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问题是如何解决、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转换——在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泛的灵活运用知识和策略。这种思维文化,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