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产生,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表现。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他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生物学家发展,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这也清楚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敏感期会刺激我们不断的练习,不断的重复。敏感期是短暂的,敏感期的结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发展完成,另一种是没有足够的刺激。如果正常发展,敏感期会呈自然状态消退。如果没有足够刺激,也会失去敏感期。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在环境中要有足够的刺激。并不是敏感期结束就不能学会,但是在敏感期之外去学习,我们需要花费的时间就会更多,也没有那么完美,比如语言的敏感期6岁后停止,6岁后孩子可以学习第二门语言,但是会需要更多的努力,也没有那么完美。敏感期:内在的运作和外在的表现。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处在敏感期,我们会误解孩子的行为,我们会把孩子从行为中带走,我们也会观察到孩子会一直重复某项活动,我们会觉得没有意义,把孩子带离出来,让孩子做其他的活动。如果孩子一直在重复某项活动,说明孩子是出于这项活动的敏感期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的敏感期得到满足,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愉悦感,就好像孩子在说我已经满足了,我可以继续往前了。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对于上楼梯是非常感兴趣的,通常他是先学会上楼梯,再学会下楼的。而且我们会看到孩子对于重复爬楼梯的热忱,他爬上去,我们把他带下来,他游会爬上去,带下来,他再次爬上去。如果我们不干扰孩子,只是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是处于动作技能协调的敏感期的,如果我们想要去帮助孩子,把孩子抱上楼,孩子就会感到非常的难过,因为在他的身体中,所有的东西都在告诉他,我想要自己练习如何爬上楼梯。整体来说,敏感期是从出生开始的,6岁的时候,所有的敏感期都会结束,敏感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重叠性。环境的刺激,敏感期会逐渐上升,达到顶峰,并慢慢消退。如果孩子敏感期被阻止,孩子的情绪会爆发。这也就出现了我们成人口中的“不听话”和很多所谓的“脾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