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有句脍炙人口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纵观历史,历朝历代的覆灭,总与那几个大人物的生死存亡勾连不断。
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驾崩之后,三岁的溥仪登基为帝,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然而这位新上任的太皇太后在新帝登基的第二天下午便去世。当时的满清帝国早已日薄西山,暮气沉沉,两位掌权者在短时间内相继去世,更是给整个朝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慈禧剧照
01
对于相当看重礼仪制度的封建王朝,此时为先皇和先太皇太后办理丧事,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大臣们经过一番商议以后,决定先慈禧太后的丧事,而光绪皇帝的丧事,则等待皇陵修好之后再行下葬。
皇家丧事,礼仪繁多,千头万绪都需要一一整理,不同的项目交由不同的人负责。大内侍卫富察·多尔济被任命负责“陪活儿”,也就是监督扎纸工匠制作太后葬礼所需要的物件。慈禧太后生前身份贵重,虽为太后,却是当时满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她的身后事也极尽奢华之能事。仅是扎纸活儿这一项便招来了几百个工匠。
▲慈禧太后葬礼上的纸人
除了一般葬礼上常见的八仙童男童女等纸扎器物,慈禧太后的葬礼上还有需要两样特殊的东西,即“夷兵”和“夷使”。这并不是负责葬礼的内务府所提要求,而是慈禧太后的遗命。至于她下此命令的原因,现在已无从考证。
工匠们对洋人的形象并不陌生,要做成纸人也不困难,很快数百个洋人形象的纸人就被扎好摆在了板桥两侧。听说此事的记者闻风而动,很快刊登着这些纸人照片的报纸就发刊开始售卖了。一经登报,此事更是广为传播,英法俄三国公使馆听说后也派人来看。
▲“夷兵”纸人
纸扎的人偶,不管手艺再怎么精湛都与真人相去甚远。再加上工匠们对洋人心存畏惧,所以这些纸人看上去并不好看。沙俄参赞就提出抗议,认为纸人的高鼻梁是在丑化他们的士兵形象。当时负责此事的富察·多尔济去天津置办材料,并不在场。工匠们没有人做主,生怕惹怒洋人,就把那些纸人的鼻子给剪掉了。
02
富察·多尔济回来见到那些没有鼻子纸人,大为恼怒,要求工匠们把纸人恢复原来的样子。工匠们当然不敢不从命,不但修复了纸人的鼻子还又连夜做了几百个。富察·多尔济心里有数,知道洋人们不会就此罢休,他想出一个办法,从众多的大内侍卫里找了十个鼻子特别高的人,让他们换上工匠的衣服去假装成扎纸工匠。
▲富察·多尔济画像
果然不出他所料,又有七八个俄国人满脸不善地来到东华门。他们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一边质问富察·多尔济,用俄国人的形象作指人意欲何为?富察·多尔济早有准备,他慢条斯理地叫来那几个高鼻子的侍卫,告诉俄国人说,纸人的形象是照着他们做的,而并非俄国人。来找麻烦的俄国人没有想到富察·多尔济还有这么一招,只得讪讪离开东华门。
这小小的胜利让在场的众人短暂地高兴了一下,不过在富察·多尔济心中一清二楚:在这种事上占上风没有任何意义,在真正的战场上,中国早已一败涂地。干活的工匠们倒是十分高兴,平日里无比畏惧的洋大人们也有灰溜溜的时候,他们手脚麻利地又为这些“洋纸人”添上了枪支弹药。最后发现,这些指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他们的预算,从东华门外排到了四角皇亭,然后又沿着南北河岸一直排到了神武门前。
▲东华门现址
03
当时的满清朝廷虽然已经没落,但是正如曹冏在《六代论》中所言:“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是以慈禧太后出殡依旧严格按照大清典制执行,64位高举着万民伞的引幡人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多达1628人的帝后仪仗队,这支仪仗队手持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者是绸缎制作的“烧活”,整支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而抬着棺椁的扛夫分为三班,每班128人,三班轮流抬送,加起来为慈禧抬棺材的人就有384人。
在慈禧出殡的这一天,有不少洋人过来观看。可是原本过来看热闹的他们却发现,葬礼上有很多明显是洋人形象的纸人。这让他们大为光火,本想到总理衙门提出抗议,却发现那些纸人都在葬礼上被烧成了灰烬,就算提出抗议,他们也没有了证据,只能暗恨在心,不了了之。
▲围观慈禧葬礼的洋人
结语
虽然慈禧葬礼上如愿以偿地安排了“夷兵”和“夷使”,可是正如富察·多尔济所意识到的,这又有什么用呢?本是大好河山,望去却满目疮痍,衰弱腐败的满清政府在洋人那里丢掉的,何止是一点面子呢?
参考资料:
《报任少卿书》
《六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