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东西就卖东西,讲什么人的温度

最近一直在看奢侈品行业的材料,对于故事+人的温度这两个促卖因素非常不感冒。

我对于商品中来自“人的温度”的溢价非常不理解。比如一个超级小的铜质香薰碟子,因为是艺人手工敲打而成,居然可以卖到330元。我可以理解付给设计师的费用,但是设计完成之后,选择手工而不是工业化的方式达成,为什么可以有溢价?难道不是应该感谢买主达成了艺人做手工制作的心愿吗(大误)。

另外我也发现,我购物的种草点肯定不在商场。看到其他人在免税城杀红了眼,我内心激不起任何波澜,最后啥也没买。倒是给家里人买东西时,意愿更强烈,动作更果断。大体觉得自己的东西容易冲动消费,给家人买的东西通常都是酝酿已久的需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