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ianshu.com/p/13898a7ef3fd
今天读了这篇文章,不会读书,阅读量再大也是浪费,我觉得有几点很有共鸣,赶紧记下来留作后观:
误区一、对待阅读的态度太过严肃,既要一字不落,还要认真思考
读书不是为了记忆,不是为了存储,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复制。
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质疑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大肆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们,要求学生背诵很多知识,一切都是为了考高分。而国外的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去思考,去主动搜索,找到自己的需要。
这种对比我们常常觉得有道理。我们希望学校能给孩子更多独立思考的启发,能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但是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为什么就重蹈了覆辙呢?
阅读不是为了在脑子里拥有这本书,而是为了去使用这本书。
就算看得再仔细,没有与实践结合,一个月后也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
【内查】最近因为要在小咖群做领读或者分享,有时候就会强迫自己用脑图的形式把作者的观点一二三四地列好,但是后续呢?我也仅仅是当时用到了,起码近几天没有再去看或者有什么行动,反倒不如听了子木的几次分享后,将几个打动我的观点记录了下来,并且切实地去行动了几件事情。
这里还提到了一个观点,学习的过程就像呼吸 , 很赞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提到了几个方法:
“一行采集” ,仅摘取最有价值、最精彩的片段
“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
勇敢大胆地跳读:我们读书一定要有一个目的
自我评定读书笔记
【内查】因为很久不用笔了,已经不会写字了,所以我还是喜欢在微信读书或者旁边有电脑的情况下看书。。(⊙﹏⊙)b 尤其喜欢微信读书啊,因为可以划线,可以写想法。 缺点就是想看的书不一定有(这是每个产品长期的过程)
在如何养成阅读习惯上,作者提到了几个方法
建议一、先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
(比如说时间管理,学习方法介绍等等这一类故事性不强的实用类书籍) 看起,用本文介绍的方法,先体会到阅读的兴趣,减少心理压力,让阅读成为一种探索,一种乐趣。
建议二、规定自己每天只看10分钟、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比较短且合理的时间。
为什么限制自己的阅读时间?
一来阅读速度提上去之后,确实不需要再花这么多时间看相同的内容了。二来限定一个较短的时间,才能让我们明天想继续看。再者,时间短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毕竟这么点儿时间还是随时能抽出来的。逐渐也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建议三、把自己阅读的时间、地点、甚至是场景都固定一下。
比如说,你规定自己每天起床后,先不急着起床,看10分钟的书再起来。
又或者说,自己起床后,先洗漱,然后吃个早餐后,正襟危坐,坐在书桌旁看半个小时的书。
再比如说,你就喜欢在睡觉之前,看几分钟,那就按照你的习惯走吧。
建议四、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制定一周的读书计划。
为了避免自己不知道读什么书而中途放弃,每周都要制定一个一周阅读计划。
制定一周阅读计划
这样做可以集中提升自己的某一方面的见识或技能。
比如说,规定自己每周读6本书,周日的时候把这一周想看的书都下载好或者买好。
可以一周一次主题阅读。比如这一周看思维训练类型的书,那就借(或买或whatever) 6本相关的书回来,先看入门级的,然后想想自己想分别从这些书里找到什么答案,然后用快速阅读术一天一本,看完。周日来个复盘。那一年下来,自己就真能脱胎换骨了。
【内察】
以前读书都是喜好,而且没有逼着输出,所以我大多是在地铁时间主动阅读的,时间也很长。
最近由于心情啊,杂事啊,反倒没有了地铁固定阅读的习惯,导致最近几次分享都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几个小时读完,然后倒逼输出的。
这样做的结果有几点不是很美好的事儿
1、影响了我正常的作息,有时候会花费连续很长的时间,就不再是轻松地达成目标了
2、分享时过多注重脉络梳理,而不是输出触动自己的点,以及有感而发的想法。
2017年10月22日
今天重新看上面的文字,发现自己的内查中体现了自己对自己的很多不认可。但是这其实是不对的。
1、我是对我的某些行为不认可,但是我却混淆成了对自己整个人的不认可。 “对事不随人”这句话那么熟悉,却没有有效去执行。一直说人是自私的,是最爱自己的,可是我却时不时地因为一些事情对自己进行否定。
2、我为什么会不认可我的行为,是因为我当时的思维模式认为我过去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我那时的思维模式就是对的吗?现在看来,并不是啊。
分享读书本来就有2种形式
1、不掺杂个人情感,把作者的逻辑给大家讲清楚,就像《得到》上的每日一书
2、从书中拿出几个自己有感触的点,认同的或者不认同的,然后围绕这个点给大家分享。
今天思维模式更新为:
1、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哪怕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也是一种目的啊
2、每一个目的都有一个达成的标准,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3、最后评估的时候,请记得初心,用之前定义的目标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