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随笔
一、日记
今天去观展了,啥都别说了,直接上图:
太震撼了,这场景太熟悉,果然,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
*
农人扛着锄头,锄头的一边挑着农具,一边挑着箩筐里的幼儿,走在高低不平的土石路上,他是赶着去地里干农活呢?
还是干完了活赶着回家?
看路面高低不平,农人前面的路面高一些,应该是上山赶着去地里干活?
也不一定。
如果农人的家是住在山上,那么,他就可能是挑着农具和娃娃赶回家。
如果农人的家是住在山脚下,那么,他就是刚从家里出发,挑着农具和娃娃正赶往地里去干活。
*
*
大孩子带小孩子,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
*放牛娃们,放牧的是水牛,水牛也叫水牯。
这女娃胆子真够大的,竟然能够驾驭她们家的水牛。
小编儿时的玩伴,骑着他们家的水牛,可是摔断了腿的。此后,院子里再无一顽童敢骑水牛。
*
*
*
*
*这种箩筐妹妹小时候座过,那时候还没有婴儿车,大人在干活的时候,手臂不能抱婴幼儿,就把婴幼儿放在这种由竹篾编制成的箩筐里。
在箩筐的底部和四周垫上柔软的衣服或者被子,然后再把婴幼儿放在箩筐里。
在国土中南部的一些乡村,这种用来给婴幼儿座在里面玩的箩筐,在当地的方言里,它的名字叫做:“络窟”。
婴幼儿座在这种箩筐里,叫做:“唑络窟”。
画家把他嵌入画面,永远定格了。
*
问了同游的老师:“能不能拍照?”
X老师:“只要在作品周围没有“禁止拍摄的提示,就是可以拍的。”
速度摄下来,画面的场景太震撼了,直击心灵。
因为它就是曾经真实的生活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朝前发展,这些场景已经在慢慢消失,甚至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犹如小编,还能在记忆里搜出来它们存在的痕迹,而小编的下一代,其中很多的孩子就真的只能够通过看画读画来了解我们曾经走过的足迹。
*慈母手中线。
这画面中的应该是“奶奶手中线”,奶奶右边的竹篾筛子里放着缝补用的线、小剪刀等工具,奶奶左边的箩筐里躺着小婴儿,估计是她的孙子。
箩筐的竹篾扶手上吊着一个逗娃娃玩的小拨浪鼓。
奶奶在一边做针线活,一边带孙子。
*
*
*
*这两位小女孩在割草的间隙贪玩,她们的箩筐装的是她们割的猪草还是她们割的牛草呢?
她们箩筐里的草呈长条细茎状,以小编的经验,系蓝色印花围巾的这小女孩的箩筐里,割的可能是猪草。
而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箩筐里装的八成是牛草。
画中的小女孩,是真实人物呢?还是画家创作出来的?
甭管是哪一种,她们都已经唤醒了你的记忆,难道不是吗?
这就够了……
简书首发,尊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