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现场采访一个小朋友:“你长大想做什么?”小朋友说:“我想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假如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突然熄火了,那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大家系好安全套,然后我就撑开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爆发出一阵大笑。
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听听他下面还要说什么。没想到,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
“然后呢?”林克莱特问道。孩子说:“我要拿了燃料回来。”
看到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现场的观众为什么会大笑呢?
很显然,现场观众认为那个小朋友是临阵脱逃了。
这就是用自己的固有思维来评判别人。
在《非暴力沟通icon》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道德评判就是“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恶的”,这会影响我们与别人进行很好的沟通。
要想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一是要学会使用“爱的语言”,二是要聆听对方“心灵深处的呼声”。
01
那么,什么是“爱的语言”呢?
语言可以是沟通的窗户,但有时也可能是一堵墙。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够展示我们内心的善意,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将爱融入生活之中。这种沟通方式就是“非暴力沟通”,也叫“爱的语言”。
但如果我们忽略彼此的感受和需求,采取道德评判或强人所难的方式与对方沟通,这时的语言就像一堵墙一样,阻断了彼此的心灵沟通。即使对方一时难以反驳,按照我们的要求办理了,也不会心悦诚服,长期来看,并不能达到“情意相通”的目的。
02
下面,再来说说聆听对方“心灵深处的呼声”。
在倾听之前,我们需要先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专心倾听对方。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6岁的小姑娘,已经习惯一个人睡觉了。
但最近几天,每天晚上她都说害怕有鬼,要跟爸妈一起睡。爸妈安慰她说:世界上哪有什么鬼呢?要坚强,自己睡。
但这样说,根本没用,小姑娘依然吵着说害怕。于是,爸爸很认真地说:“爸爸很好奇,你能不能告诉爸爸,鬼长什么样子呢?”
“是黑色的,我放学路上经常看到。”女儿说。
爸爸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请了假,在女儿放学路上悄悄跟在后面。果然,看到一个穿黑衣服戴黑帽子的中年男人,跟踪女儿。
爸爸立即上前制服那人,并报了警。原来,这人是全国通缉的人贩子。
如果这对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判断,简单地要求女儿“坚强点儿”,那后果不堪设想。
佛教有句格言说:“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
这句格言用在倾听方面,就是告诉我们,在别人向我们倾诉痛苦时,不要急于去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而要用心体会对方的信息和状况。
用“爱的语言”沟通,认真体会对方内心的呼声,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亲子沟通、夫妻沟通、同事及上下级沟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