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面的称呼可是博大精深。对皇帝的称呼更是多种多样,就拿各种“号”来说,有徽号、庙号、谥号、陵号、年号五种。
这其中,徽号和年号,是皇帝生前的尊称。一般而言,徽号随年号而变化,例如唐玄宗开元年间,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到了天宝年间,尊号是“圣赐灵府天宝皇帝”。
到了明朝,尊号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所以皇帝不再给自己上尊号,民间要称呼皇帝,就以年号称之。于是,年号和尊号就此混为一谈。
年号大家想必都熟悉,是纪年用的。
所谓陵号,就是皇帝的陵墓的称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叫明孝陵;明神宗的陵墓,叫明定陵。很显然,既然是陵墓的称号,那必然是得等皇帝死了再由大臣们议论出一个。
皇上还没死,大臣就说要定一下陵号,那估计就算不死也是发配到边穷地区,永不录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谥号和庙号也是死后才能议定。记得某部评价颇高的电视剧中,出现了“当今皇太后孝庄”;还有部雷剧,李世民坐那儿好好地,太监端着个圣旨念“庙号太宗”。
谥号不仅皇帝有,武将、文臣、诸侯、名士都有。谥号是一个人死后,大家根据他生前的言行,给他上的尊号。比如岳飞谥号“武穆”,追封为王之后改谥号为“鄂忠武王”;范仲淹谥号“文正”,等等。
谥号有好有坏,好的叫善谥,坏的叫恶谥。比如秦桧的谥号,叫“谬丑”。
皇帝的谥号会很长,但是会简单的用一两个字概括,称为某朝某帝,比如汉武帝,唐文帝,明高帝,清纯帝。唐朝以前,一般都称呼皇帝的谥号,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呼皇帝的庙号,清代一般称年号。
所以要是说唐文帝,明高帝,清纯帝,你肯定会纠结:这说的是谁啊,还清纯,装什么装。但是我要说,唐太宗,明太祖,乾隆帝,你肯定就会点头:哦,是这哥几个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从唐宋开始,皇帝的恶谥几乎绝迹;尤其是宋代,更是严令禁止大臣给皇帝上恶谥号。所以,谥号没了意义,反而庙号负担了一字之贬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