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光秋色
书画江湖,记录与书画相关的人和故事。
从虎坊桥下车沿着南新华街一路向北直行,直到看见一个仿古天桥,就到了琉璃厂。南新华街把琉璃厂分成东西两条街。在虎坊桥东下车马路边就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故居,不算大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每到秋天就挂满红红的海棠,据说这棵树是纪晓岚为了纪念爱恋的女子亲手栽下,已有二百多年了。
我背着包匆匆走在京城最具有文化氛围的街道上,这一片还保留着北京胡同面貌,一座座平房、宽阔的马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构成一幅当代画卷。历史年轮慢慢移动,今天的一切也将成为过去,每一个人都太渺小,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踪迹,这些没有生命的建筑物却能验证历史的足迹。
连接琉璃厂东西街的天桥为了映衬文化氛围,设计成古代画廊形式,有点像颐和园长廊的一部分。站在天桥上左右观看,川流不息的车队,前方堵车,车尾灯纷纷亮起,排列成长龙,如今这也是京城一景。若是想静静欣赏此地景色,已不可能,天桥上左右两边被摆地摊卖字画的、刻章的占满。问他们生意如何?都摇头说没生意,有人说现在都不好做,荣宝斋一年亏损六千多万!都不简单,每个人都不是新手,干这行已有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早就练就火眼金睛,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不是顾客,不是顾客根本不用搭理。有老乡专门给书画家刻章,一家人在附近租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平房,每月要一千多块,且不能做饭也不能大声说话,小孩子时常挨训。
书画院每天很少来人,凡是主动进来的不是字画从事者就是爱好者。来了一位姓通州的董先生,约有五十岁左右,是个书画收藏爱好者,坐了一会,大谈时弊,说每年开人大会他都作出对人民有利的提案,不过上面不采纳。代表人民说话的董先生有事不便久留,挽留不下,临出门回头问:你们这里也没有名家字画?启功、史国良的有吗?不等我回答,就匆匆而去。
九月中旬的北京,天气还十分炎热。满头大汗的李先生拿着手包,来到书画院,身穿条纹T恤搭配一条浅灰色牛仔裤,尽显东北人爽朗干练的个性。他是吉林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当过两年教师,后来一直做旅游行业,主做韩国旅游,组织过几次与韩国方面的交流活动,他有个网络平台,想与文化产业结合一下,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据说韩国人对中国酒和茶比较认可,比如五粮液、茅台、茉莉花、龙井、大红袍、普洱等,韩国的美容业世界闻名,所以国内的美容业宣传时亮出的招牌大多是韩国专家支撑。韩国还出产小鲜肉,像宋仲基这类的迷倒中国粉丝无数。韩剧在国内不是一般的受欢迎,那些小姑娘大妈们,被韩剧感动地眼泪哗啦哗啦的。韩国有个小孩叫宋民国,爱称民咕咕,他的表情包风靡中国,被众多网友宠爱。韩国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孝道礼仪教育,拿毛笔写中国汉字从儿童抓起,中国文化他们传承的很到位。
用五千年绚烂文化来赚外国人的钱,那是咱们发展的方向。国画和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起源于五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出现了各种字体,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书法大家: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颜真卿、张旭,宋代赵佶、米芾、黄庭坚,元代赵孟頫等;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发扬。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任。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处理乱七八糟杂事外,用来做正事的时间不多,文化产业是我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