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这个词应该来源于英语的chicken soup ,是指一种感情和智慧。不过,似乎,现在的社会遍地都是鸡汤。而我们也似乎开始对鸡汤免疫了。
高三的时候,时间特别少,大家也过的特别紧绷。尤其是最后一段时间,老师更是各种标语,什么“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超过千人”,就是靠着这些鸡汤和鸡血,我熬过了高三。
那时候的感觉,就是漫无目的。因为自己不够聪明,成绩不是很好,所以也不知道将来在哪里落脚,每天的念想就是刷题,刷分。每天都是那么的忙碌,或者也可以说充实。因为自己有一个唯一的目标,多考分。相信这也是千千万万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人共同的感受吧。不分日夜,只追分数。除了王后雄就是五三,哪里还有尼采和黑格尔的空当?
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不够成熟,所以呢,老师讲的,也没被看成是鸡汤。而等到我上了大学以后,这种鸡汤就朝我猛灌过来。
或许是由于大学生的迷茫,因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鸡汤。什么“诗和远方”什么“奋斗的意义”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就是对自己怎么去生活的一种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成功也是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康德这个人,他一生的活动范围都不超过五公里,然后却成为了一代哲学大家。我们所谓的努力对于他而言,不过是一种爱好。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事情我们觉得痛苦,可却有人甘之如饴。很喜欢美国的兰迪教授,网上有他的著名的演讲《最后一课》,当然跟我们学过的都德的文章是不同的。这是真的最后一课,因为当时他已经得了癌症,并且,这篇演讲完成后一段时间,他就逝世了。在这篇演讲中,他说到。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不过是为了区别那些真正喜欢的人和那些没那么喜欢的人而已。他一直都强调,做自己爱做的事。
而我们的鸡汤,尤其是那些成功学的倡导者,也就是天天说成功的人。我发现,尤其在英语这一方面,成功学特别流行。以李阳为代表的疯狂英语曾经火遍全中国。不过现在也日渐式微。但是那些雨后春笋般的英语培训机构,却仍然经久不衰。我自己是这些的亲历者,我也这样学过。但是到最后发现,这些真的没有那么有用。
每个人都说要努力,要奋斗,可是问题是,你说奋斗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前不久看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她也是癌症患者,而这本书是在她逝世以后,别人出版的。她说,我这一生求了很多,国外博士学位,读了很多年书,也走了很多路。可是到头来,我发现,我所求的,不过是一份安康,和一个家庭。
人最大的遗憾就是坚持不该坚持的,放弃不该放弃的。至于什么是该坚持的和放弃的,得问你自己。问问你的心。圣地亚哥是《牧羊少年奇幻记》的主角,他的经历就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和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他总是在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他过的很幸福。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自己真正的需求之上。我也很向往这种幸福,不过似乎这个是那么的遥远。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大学。第一年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从高考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后,就想着放纵。所以就这样过了一年,那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每天就是游戏,上课,睡觉。似乎生活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了。第二年,倒是稍微过的好一点。学了个英语,做了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比如,上台演讲啊,跟老外聊天啊,等等。有人问我,怎么可以做到你这样?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我所做的,不过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老师上课也是讲鸡汤,讲成功与努力的关系,以及奋斗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很反感,可能是因为接触的太多了吧。后来,我就把英语看成是一种兴趣,一个人走的时候就经常会跟自己交流,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
但是,鸡汤的出现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少了一些东西,比如目标,梦想之类的。我们总是活的不知所谓,当生活的重担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喝的进鸡汤吧。可是喝完以后,生活还是得继续,世界依然如此,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或许在这之中唯一的变化只是我们的内心会出现一丝希冀。
生活是一场修行。我们一生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何不任委来往?临了的时候,是什么也带不走的。生前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在死之后。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我们的这一生太短,没有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之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你会幸福的过一辈子的。
那些被无数人咀嚼过的鸡汤,早就变了味。因为我们都腻了。而对你真正有影响力的,是你刻到心上的东西。剩下的,不过都是一堆鸡肋。
我们需要鸡汤,但不要太多,也不要太乱。人与人都是一样的,你没有权利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一段旅程也都无法重走。当你迷茫的时候,不要太听信他人的观点,多多问问自己的内心,看看什么是你所最看重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很可能不同,但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你就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