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小故事,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这是《韩非子·喻老》里面的一篇文章,当初我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说这是一篇政治寓言,主要是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然而学医之后,我从医学角度来分析,这也是一篇能很好表现疾病发展规律的文章。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我们来看一下全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扁鹊,其实是上古时候的一位名医。这篇文章里面的扁鹊本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精湛,大家就用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就像现在我们称赞某位医生医术精湛,一般都说:华佗在世。那么为什么大家称呼上古名医为“扁鹊”呢?有一种传说是《禽经》中有“灵鹊兆喜”的说法,而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把安康带到哪里。因此,古人习惯把称呼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扁鹊”。从古人以灵鸟“扁鹊”之名称呼良医,到现在以名医“华佗”之名来称赞,一个是鸟名,一个是人名,社会之进步可见一斑。
扁鹊这个人物基本上明确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叫秦越人的名医,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人物——蔡桓公到底是什么人。
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叫“蔡桓公”的人。春秋时期有一个蔡国,蔡国也的确有一个谥号为“桓”的君主,不过,蔡国是个小国,只能称为“蔡桓侯”,不能称为“蔡桓公”,这是有明确规定的,胡乱称呼就是僭越,是谋反大罪。更何况,蔡桓侯早在公元前695年就死了,蔡国也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而扁鹊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07年和公元前310年,年份对不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记述了一件和本文情节基本一致的故事,只是把“蔡桓公”换成了“齐桓侯”。其实这个“齐桓侯”也经常被称呼成“齐桓公”。因为周朝的分封制,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管是齐国还是蔡国,实际上都是侯爵国,不是公爵国。但在实际操作中,诸侯活着一般可以提一级内部自称,死后一般都提一级下葬,这在西周原本是中央给予的特殊荣誉,不是随便哪个国君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但到了春秋时期基本上家家都这样玩。为什么“蔡桓侯”不能这么叫,这个时候大家都可以这么玩了呢?因为诸侯势力日益崛起,而周天子式微,逐渐沦为摆设,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没办法,只好默认了。这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这个问题解决了,既然“齐桓侯”也可以被称呼成“齐桓公”,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位是重用管仲的公子小白,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另一位是田午,稷下学宫(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的创立者。这两个人是谁让扁鹊看病的呢?也就是说是谁把自己“作死”了呢?
这个问题简单,看看生卒年月就行了。公子小白死于公元前643年,而田午死于公元前357年,而扁鹊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07年和公元前310年。很明显,小白死后两百多年,扁鹊才出生,田午才是和扁鹊同时代的人。那么这个“齐桓公”怎么又变成“蔡桓公”了呢?因为历史上,田午把都城迁到了上蔡,所以也被称为“蔡桓公”,我想他自己应该也有和另一个比较牛气的齐桓公区别开来的意图吧。
历史背景交代完了,下面我们就逐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看看蔡桓公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从小病拖成绝症的。
文章开篇就是一句话,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很多这样的古文都是以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为什么?因为很多都是节选的文章,以前是没有标题的,为了学习的需要,常常以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这样好记。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扁鹊去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
中医讲望闻问切,这段时间应该是扁鹊望诊的时候,也就是说扁鹊站了一会儿,远远地观察了一下蔡桓公。
接下来就看出问题来了,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就是皮肤的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扁鹊说,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不治的话恐怕会加深。这也符合中医讲的,部分疾病属于风邪入侵的理论。由此可见,扁鹊确实是个神医, 只是远远看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他好心提醒了蔡桓公,但是蔡桓公是什么反应呢?
桓侯曰:“寡人无疾。”蔡桓公说:“我没病”。扁鹊出,扁鹊就出去走了,然后蔡桓公说了一句足以让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话,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因为这句话,蔡桓公落了个“讳疾忌医”的恶名。这句话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并且这样的情况到今天也存在着。这让我想到在医院门诊坐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两种极端的病人,一种是拒绝承认自己的疾病,另一种却是认为自己一定有病。这两种情况都不好,不符合“实事求是”。
我们继续往下看,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估计还是放心不下蔡桓公的健康情况。果然情况正如扁鹊所担心的:“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的话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他。扁鹊又退了出去。这一次不是“恐怕”了,已经确定“不治”的话“将”会“益深”。也就是说,疾病已经确定存在了。
由此可见,扁鹊确实是一位医德高尚的神医,蔡桓公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疾病,而且还怀疑这位神医的医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扁鹊还没有放弃,继续努力想要治好蔡桓公的疾病。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还是不搭理扁鹊,扁鹊连忙退了出来,蔡桓公又是非常不高兴。
大家可以看到扁鹊持续不断的努力,可是这些努力都被蔡桓公视为“以为功”,是想立功的表现。可见蔡桓公本人很是刚愎自用,这样的人最终也将自食恶果。这里可以注意一下几个词的变化,最开始的时候是“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再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从“恐”到“益”,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开始的时候疾病还是非常轻微的,如果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一下,可能就痊愈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悲惨故事了。后来疾病就确诊了,直接变成了“益”,就是在逐步加重了。
俗话说:再一再二,没有再三。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了。蔡桓公很纳闷,以前扁鹊老是跑过来嘚吧嘚吧,说我有病,怎么现在反倒掉头跑了,这是怎么回事?好奇心驱使蔡桓公赶紧派人找到扁鹊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疾病在皮肤纹理,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那是司明神掌管的地方,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为他医治!”
这是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虽然说得简单,但却很清楚。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扁鹊为什么跑了?因为绝症治不了了,而治不了国君的病最后的下场肯定很糟糕,所以扁鹊跑了。几百年后,华佗没有跑,结果被曹操杀了!让人唏嘘不已,不禁感叹历史何等相似,又何等不同!
这是个简短而不简单的故事,蔡桓公以生命的代价提醒我们,很多疾病在早期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治疗而获得痊愈的,最怕的是什么?是“拖”,拖来拖去,小病变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悔之晚矣!
在现代医疗条件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早日获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