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爱情去旅行|漫步金陵:误遇古迹(2)中华门下

        中华门下

        穿过大油坊巷,走过朱雀桥[2],我们走进一段历史。不知不觉,前方出现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走近一看,这是一座城楼,城门上赫然写着“中华门”三个大字。由于来的时间已晚,城门楼已经关闭,无幸登上城楼去一览风采,我们就从中华门瓮城侧边的台阶登爬到墙腰,近距离感受城墙的历史沧桑。中华门瓮城两侧修有马道,可以直通主城楼楼顶。可以想象,明清两代的守将策马登上城头,在高高的城墙上骑马巡视,俯看城外的敌人是何等气派,战马嘶嚎中,站在城头蔑视敌人是何等威风。

中华门城楼
城墙坡道

        用手顺着墙壁轻抚流走,依然还会清晰地感觉到城墙砖上凸出的铭文,上面刻着建造城墙的城砖出自何地、何窑、何人之手。据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铸造城砖的官吏偷工减料,便下令每一块城砖上都写有制造工匠和官吏的姓名。这种质量追踪制度,使明城墙的建造质量非常过硬,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战火纷飞,600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完好。

        然而,600年坚固不倒的城墙,就犹如南京城南一道风景装饰,未能抵御住清兵的进犯,也未能挡住太平军的攻城,更不用说日军侵华的炮火连天。明代以来,南京城的历史是悲怆的,屡遭战争和屠杀。清兵的屠城,太平军的杀戮,湘军的抢掠,日本铁蹄的践踏,在这一次又一次屠杀的血流中,在南京人用鲜血铸造的城墙前,我想这座坚固的明城墙应该会感到羞愧吧。

中华门城墙

        有幸的是,在经历了600多年风雨和无数次战火洗礼,中华门尚在,城墙不倒,让后人从这城墙的沧桑和墙砖的铭文,依稀能够看到南京这座古城在历史战火纷飞中的不幸,以及一次一次从战火中站起来的坚毅。如今中华门静静地屹立在秦淮河边,伴随着秦淮河的水流淌,对于不知道它历史的人它是一道风景,对于了解它历史的人它承载了一段悲歌,凭后人吊唁。

中华门下秦淮灯会

[1] 中华门古称聚宝门,是明成祖朱元璋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南宋陪都健康府城南门旧址上拓建而成,是明朝都城的正南门。中华门瓮城南连镇淮桥,北接长干桥,长128米、宽118.5米、高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横门贯通,是明内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也是当今世界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聚宝门”为“中华门”,主楼匾额上的“中华门”将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题写。

[2] 朱雀桥即朱雀桁,始建于东晋时期,史上又称大航、大桁、朱雀航,是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因面对六朝时期都城正南门朱雀门而得名。其附近有南京著名的古巷——乌衣巷,巷内有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