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9-P57,今天的阅读内容是家长在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通常采取的10种做法: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以及这10种做法下,孩子的感受。我在生活中用过责备和问罪、威胁、命令、说教、警告等几种方法。下面简单说下几种方法以及孩子的反应。
一、责备与问罪。对此孩子的感受通常是:自我认同低/欺骗/逃避/叛逆。孩子忘带东西或者闯祸了,我气急之下会责备她。
二、命令。孩子的感受是:挑衅/恐惧/抗拒/讨厌/无助/困惑。在孩子磨蹭的时候,我经常用命令的口气来和她说话。虽然她年纪尚幼,自我意识不强,还比较能配合我。但我也意识到,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案。
三、说教。孩子的感受是厌烦/自我认同低/逃避/无聊。我的原生家庭就是喜欢说教,喋喋不休的各种大道理,让人想去躲清净。导致的后果就是,我成年后对父母的话没什么耐心,听开头就知道结尾了。现在我自己也喜欢说教,现在尽量避免和孩子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如果家长的话,孩子听进去了,寥寥数字足矣。
四、威胁。孩子的感受是害怕/恐惧/叛逆。
总结:家长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惯常使用的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比如昨天孩子们去写生,家长陪同。旖旎的春光,被孩子们间或的哭声所打断,凝神听去家长们在说:“你看你坐最前面看,怎么还没学会咧?别个比你小的都画得蛮好!",“又画错了,你这是浪费的第几张纸了?"孩子哭起来了,家长越发烦躁,“再这样,下次别学了!"。做个安静的家长,就真的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