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活脱话”,源自《笑林广记·殊禀部》。
古时候,有一位父亲性格比较圆滑,平日的生活都是左右逢源,邻里亲朋都挑不出他的毛病。
他自己也总是告诫儿子说:“人不管说什么话都要说得活脱些,不能把话说死。”
儿子不懂,问如何才能把话说活脱。正好这时邻居家来借东西,父亲便以邻居借东西这件事做例子,教导儿子说:“比如这家来借东西,要看人的性格品质来打发对待,不可以直说有很多,也不可以直说没多少;有时要说家里有,有时便说家里无,这样说便活脱了。”
儿子虽然不怎么明白,但还是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
过了几天,双亲出门办事,家中只留儿子一人。正巧有客人到家问道:“令尊在家没有?”
儿子想起父亲提到的灵活说话,于是回答道:“我不好说多,也不好说少;其实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
笨蛋评语:
邻居听到他说的话,大脑估计得宕机几分钟,然后默默伸出大拇指比个赞,心说还是你们玩儿得花啊。
当父亲的圆滑处世了半辈子,大概没想到老来让儿子把自己名节给败坏了。他的初衷自然是好的,无非是想把自己生活中的本事传给儿子,而且想必因为这些技能还得到了不少好处,所以才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只是儿子学了个皮毛就上阵临兵,自然是丢盔卸甲,好端端地还把自家人给糟践了一番。
古人讲“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又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件事做到了极致,定然会向衰败下坠,这本就是自然法则。笑话中的父亲肯定知道这个道理。他当然也没有错,换做是谁,都会把自己的一身功夫无条件教给下一代的。看起来只是教与学之间缺少了缓冲地带,当老师的一股脑教了,当学生的一股脑收了,完全没消化吸收和为我所用。
那剩下的,自然就是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