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分析是golang编译器分析一个对象到底应该放到堆内存上,还是栈内存上
逃逸是指在某个方法之内创建的对象,除了在方法体之内被引用之外,还在方法体之外被其它变量引用到;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在该方法执行完毕之后,该方法中创建的某些对象不能释放,即成为逃逸。
为何要做逃逸分析
因为对一个程序来说,使用栈内存还是堆内存他们的效率差别很大。
栈内存:
- 操作系统管理内存的分配和释放,不用golang的垃圾回收操心
- 内存的存储结构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读写位置都在栈顶。
- 栈内存可有效放入cpu的缓存,这样读写效率就比实际内存中少1-2个数量级的时间。
- 缺点就是不会太大(linux 系统可以使用
ulimit -s
查看,目前我的实验环境是ubuntu20.04,栈内存的最大值是8M) - 一般局部变量,函数参数都会放在栈内存中(罗嗦一句:为什么这里使用一般呢,在C语言中,我可以告诉你是一定,但是golang里面,如果你返回了局部变量的地址,这个时候局部变量就会放在堆了,因为这个局部变量逃出了函数的作用域)。
堆内存:
- 需要程序自己进行管理,可以是手动申请释放,如C/C++;也可以是语言提供的垃圾回收机制释放的
- 堆内存的存储结构和数据结构中的堆没有半毛钱关系,它是用链表结构实现的
- 堆内存申请还要去内存中寻找,还会产生内存碎片
- 堆内存的优点就是申请内存大小可以很大-----64位系统:理论最大能支持2147483648GB,实际上取决于你用的系统上没有被使用的的内存大小 ;32位系统:最大2^32 ,一个进程能够使用的一共4GB的内存,还需要留一部分给栈内存,代码段,数据段,实际能申请的最大约3.5G
- 未知大小的变量,未知作用域的变量等。
根据堆和栈各自的优缺点后,逃逸分析存在的目的如下:
- 区分对象使用堆栈内存,栈内存的对象不管了,减轻垃圾回收(gc)的压力
- 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
- 减轻分配堆内存的开销,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
如何确定是否逃逸
在Go中通过逃逸分析日志来确定变量是否逃逸,开启逃逸分析日志:
go run -gcflags '-m -l' stack.go # stack.go 来自于上一篇栈结构golang的实现
# command-line-arguments
./stack.go:17:3: &Stack literal escapes to heap
./stack.go:15:18: make([]int, size) escapes to heap
./stack.go:40:7: (*Stack).IsFull s does not escape
./stack.go:21:7: (*Stack).Push s does not escape
./stack.go:47:7: (*Stack).IsEmpty s does not escape
./stack.go:30:7: (*Stack).Pop s does not escape
./stack.go:56:13: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stack.go:56:13: .autotmp_1 escapes to heap
./stack.go:56:13: .autotmp_2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2:13: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stack.go:62:13: .autotmp_3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2:13: .autotmp_4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3:13: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stack.go:63:13: .autotmp_5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3:13: .autotmp_6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4:13: main ... argument does not escape
./stack.go:64:13: .autotmp_7 escapes to heap
./stack.go:64:13: .autotmp_8 escapes to heap
false 0
true 3
true 2
true 1
其中escapes to heap
表示分配到了堆内存上。
其中does not escape
表示分配到了栈内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