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研究赵抃者愈众。“铁面御史”、“苦参政”赵抃乃衢州名贤,尤以蜀中政绩有声,史称“蜀民歌之”。其著作《赵清献公集》,宋元明清均有不同刻本。
闲时翻阅明万历詹思谦刊本《赵清献公集》,小有心得,便摘录之。如,序中落款“时至治首元仲冬二十又六,蒙古晋人僧家奴钧元卿又拜跋。”对此“蒙古晋人僧家奴钧元卿”一直不得甚解。后在查阅刘基资料时悉:僧家奴(僧家讷、僧嘉讷),一名钧,字符卿,号崞山野人,蒙古人。以世家子为武宗宿卫,同知温州路总管府事,至正初官至广东宣慰使都元帅,行浙行省参政,河东宣慰使。刘基撰有《送僧家奴参政赴河东宣慰使》。此也为读书所获。
《赵清献公集》四册十卷,前四卷均为奏议,第五卷奏议三十二篇,杂文八篇;第六卷五言古诗十五首,第七卷五言律诗一百零四首,第八卷五言排律十九首,第九卷七言律诗一百六十首,第十卷七言排律一百八十二首。凡《赵清献公集》中涉及龙游的文字,更是逐字阅之。然赵抃在集中关于龙游描述并不多,比较熟知的是《龙游县新修塔院记》。
赵抃的八篇杂文中“记”二篇,“铭”二篇,“赞”一篇,“颂”二篇,“疏”一篇。《龙游县新修塔院记》属“记”,末有“起明道二年九月九日,讫庆历四年六月十九日院成,明年十月十二日始为记。京兆慎东莱书铭。”可知舍利塔院落成于庆历四年(1044年),其落成时间与龙游城始创文宣王殿(孔庙)是同一年。
对比舍利塔院碑拓,略有别。原碑拓中共十五行,行四十二字,且有题款:承奉郎、守秘书丞、会稽赵抃撰。末题:嘉祐壬寅春三月景寅,京兆慎东美书。
由此可知,题款人赵抃撰《龙游县新修塔院记》是宋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十二日。而书者为京兆慎东美,据嘉靖《府志》隐逸传,慎伯筠,字东美,豪于诗,有盛名,亦西安人。那《赵清献公集》中的慎东莱,即慎东美,“莱”字属笔误。
杂文中还有一篇“铭”也是写舍利塔的,即《新建舍利塔铭》,末有“嘉祐三祀,素秋之季。建者江氏,铭以为识。”时间是嘉佑三年(1058年)秋。此与明万历壬子《龙游志》记载有别,如两旧志将记与铭合二为一,且铭后的时间是“嘉祐二祀”。核对碑拓,并无铭词。民国《衢县志》卷二十九揖录,题作《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并注云:记文照原碑,无铭;铭依《清献集补》。
综上,赵抃所撰的应为两文,且时间上相距十三年之久。
赵抃在第七卷五言律诗中还有一首《题灵山寺》,余绍宋将其录入民国《龙游县志·文征》中。
我为灵山好,登留到日曛。
岩幽余暑雪,钟冷入秋云。
篇咏惟僧助,尘烦与俗分。
明朝入东棹,因得识吾文。
赵抃是礼佛之人。《宋史·赵扩传》记载:“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赵抃是礼佛之人。《宋史·赵扩传》记载:“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晚学道有得,将终,与屼诀,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宰相韩琦尝称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赵抃入川主政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且极为重视清修。其洁身自好,晚年更是学道有得。故其在《赵清献公集》中,有关寺院记载也特别多,如八篇杂文中四篇是与寺院有关。而在律诗中,与寺院相关的,更是不计其数,这首《题灵山寺》便是其一。
灵山原名徐山,据《灵山徐氏谱》记,灵山徐氏这一脉系出伯益,至三十二世为徐偃王,七十世为徐元洎,元洎被称为灵山徐氏“过江始祖”, 于汉元帝建昭四年任江夏太守,至成帝河平二年升迁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于成帝阳朔二年五月十八日始,避王莽之乱,自江北迁徙太末县城南泊鲤村,即今灵山。龙游灵山尤因韩愈撰《徐偃王庙碑》而闻名于世。
此灵山寺自然不是指徐偃王庙。灵山寺的位置大概在灵山东面的一山峰上,四面凌空,江水环绕,山峰如孤柱立于开阔的江面之上,山径幽深,即现在的塔山寺。
关于灵山寺,唐代罗隐也有一首诗:
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
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
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这首诗所描述的景色与塔山也极为接近。当时罗隐与衢州刺史孙玉汝为莫逆之交,罗隐常流连于衢州山水名胜,留下不少的诗篇。
但查遍佛教志等,龙游并无“灵山寺”的文字记载,倒是明万历中万寿堂刊《一统志》中有另一灵山寺:“灵山寺,在开化县治西,宋皇祐中建。”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的确,全国范围内,古代称灵山寺众多。《赵清献公集》第十卷七言排律中还有一首《同信守赵诚司封会灵山亭》(目录中为寺):
寺亭高绝面灵山,迤逦群峰不可攀。
登赏谁知贤者乐,狱扉空冷讼筩闲。
此意也符合灵山寺之景,但是否在龙游就更难考证了。
赵抃不仅对龙游的山水寺院感情深厚,对龙游理学也是推崇倍至。如万历壬子《龙游志》记载着赵抃与刘鼎间的故事:“刘鼎学问宏博,议论浩瀚,一时学者皆从之,同郡赵抃见而奇之曰:‘君操履有古人之风。’及见其文,叹曰:‘君当抗行韩、柳,非科目之也。’”可以说,宋时龙游及衢州理学的发展是衍圣公安家衢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古文章留不住,总是评论得人心。赵抃留下的寥寥数语,丰满了龙游的历史底蕴。但不知这般摘摘录录,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