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被分到21天写作训练营第6组,被问的第一个问题。
老诗,你都已经是写作老师了,还来参加写作训练营?
嗯。
老诗,你写得那么好,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害得我们不敢写了。
呃!
首先,我并没有你们说的写得那么好。有个数据可以证明:
有图有真相。我只是写得还算多而已。13万字,我只获得500个喜欢。我感觉自己写的内容好多都是废话。
其次,我来这里的目的,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复杂。就是为了学习和提高!
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心有不甘,还想更好才会学习。
好吧。这样解释,总觉得还没有说透彻。那我就试着说说透亮一点吧。至于结果怎样,留给大家评判,因为审判权是你们的!
1.熟知并不等于真知
先给大家说个小故事。
有一位司机,开着车正要上坡,迎面驶来一辆下坡的车。突然,下坡车司机深处脑袋:“猪!”上坡车司机一听,马上打开车窗,回了一句:“你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
就在他回头的一刹那间,车子撞上了一群猪。
原来下坡车司机是想提醒他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小故事并不是我一拍脑门杜撰出来的。在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用来说明“认知模式”对人的影响。
你看,因为那位上坡车司机的认知模式中,“猪”就等于骂人,所以他会条件反射地去回骂。
我觉得自己也时常是那位上坡车司机。在企业担任运营总监期间,就会犯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
尤其是遇到写文章这等事,优越感很强,觉得堂堂中文系研究生比你小职员总要强一些吧。因此制作了一批自嗨型的文案,自我感觉良好,用户反应平平。
对自己熟知的事,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往往会造成认知惰性。
不愿意打破原先的思维习惯或者惯常做法,就很可能导致事物发展变化了,我们还是用老旧的眼光来对待。
拿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写作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只要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独特想法就可以了。
事实上呢?新媒体写作跟以往的以纸媒为主的写作存在天壤之别。
手机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就是这个时代关于“阅读”的两个典型特征。
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吸引读者的眼球,必须做到适度迎合;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写出内容就推给读者,要形成传播就要打问号了。
真知,也是随着外部环境和认知手段的变化而变化的。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是疯子,是另类。那时的真知是“地心说”。后来呢?科学实践证明“日心说”才是真知。
同样的道理,我所以为的写作,我所熟知的写作,还是真知吗?
世界变了,写作、发表和阅读的环境更新换代了,读者群中00后甚至10后正快速成为互联网各大平台主力军。
我还在用原来的思维在写作,行吗?
不学习,不行啊!尤其要向具有时代新思维的高手学习。
2.终身学习不能当口号
最近,罗辑思维(罗胖)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口号。我相信,面对几万粉丝摆出来宣扬的东西绝非戏言。
时代在进步,我更相信,终身学习不是一句口号。
什么时候需要学习呢?
当自己还是这个领域的菜鸟吗?当然要学习。
但是,知道的越多无知也就越多。
我觉得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更需要学习!
向谁学习?
老师、教练、大师、专家?
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但我觉得,向不同行业或者跨界成功的人学习更有价值。
为什么?
同行之间,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相似的可能性很高。
而新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新的视角、新的认知模式、新的思维工具。
这就需要打破自己熟悉的领域,跟异质的外界多一些碰撞。
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带能新的东西。
在这方面,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做学问就要力求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我们普通人也许做不到,但这种意识是可以借鉴的。
在写作训练营,我可以遇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各路神仙,与他们的交流、碰撞,就是一种极好的学习。
每个领域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每个有价值的个体均有其不同的光芒。
愿我遇上的每一颗星星都让我看见你最耀眼的光亮!即使相遇短暂。
把这首诗送给一路前行的你: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的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相遇》徐志摩
写作精进人生!余老诗陪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