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诵读的乐趣》第一节 童谣
1.循序渐进的诵读
(1)教师的范读:老师用自然的声音投入地朗读,孩子们有了模仿的榜样。接着,老师大声读,孩子们小声读一遍;师生声音一样大一遍,孩子们声音大,老师只在个别字处提醒一遍。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可要独立完成诵读。
(2)朗读、指读:教会孩子们诵读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任务,范读一次后,用指读的方式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建立诵读习惯,提升注意力。
“当孩子们用小手指着书上的字读时,他们的手、眼、口、脑同时参与到学习中,因着手指的指向,注意力聚集在一个个生字上。这样,孩子们对生字的印象比单纯用眼睛看要深刻得多。”
(3)对读:教师示范一遍师生对读,减轻孩子们练习的难度。熟悉对读的方式之后就可以开始分组对读,在一问一答中,融进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2.不断变化的诵读方法
只有一种方法诵读,喜新厌旧的孩子们很快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孩子变化诵读方法——
(1)动作之变:实践表明,在诵读童谣时加上动作,孩子记忆童谣更快更深刻。手指谣,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益智活动,不仅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孔晓艳老师的课堂不局限于手指的动作,更加升级到拍手读、拍肩膀读、拍桌子读、跺脚读、手叉腰读。两个同学互相拍手读……看着文字就仿佛听到热闹的课堂中传来的拍击声。通过不断变化的动作,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而且一点都不累,相反超级快乐,且印象深刻。
(2)节奏之变:紧凑的节奏突出了将要讲述事物的特点,拖长的字又再次强调,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可以改变儿歌的节奏,那些深刻的含义和感受在一次次诵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内容之变:给儿歌加衬字,加衬字打破原有的结构,让儿歌变得灵动活泼,增加童谣的韵味和活力,更具有趣味性。
比如,“黄瓜短,丝瓜长,西瓜圆圆冬瓜胖;”可以加衬字可以变成“黄瓜呀短,丝瓜呀长,西瓜呀远远冬瓜呀胖;”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重复,比如“黄瓜黄瓜短,丝瓜丝瓜长,西瓜西瓜圆圆冬瓜冬瓜胖;”这样音韵规整丰富,轻快欢畅。
(4)课堂之变:儿歌不仅可以诵读,更可以表演。丰富的内容给了孩子发挥的空间,自创的动作展示着独特的理解,也为儿歌赋予了新的活力。
“孩子们十二学着老鼠贼头贼脑的样子东张西望,时而把双手往身后用力一甩,表示老虎吼叫声之大,时而踮起脚尖把身子摆得像风中的树叶……”
3.关注每个孩子的状态
(1)激发兴趣:抛出一个问题,用稍稍上扬的口气发出邀请,必定收获异口同声的回答和高涨的兴致。
(2)缓坡而上:不是一开始就给孩子很难的任务,而且缓坡而上,由易到难。范读、带读、独立读。文本的选择上也考验老师的经验和细心。
在重复的过程中,他们从不理解到运用自如,能力提升了,自信增加了,做事的专注度提高了。
(3)点燃热情:不断变化的诵读模式,让诵读变成游戏。拍手、拍桌子,用声音和节奏点燃孩子们的热情。
(4)投入:“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死死盯着书本,生怕读错一个字。很多孩子一边读,一边无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或是随着童谣的节奏点头,或是审题一上一下轻轻抖动,像一棵要扎根的植物。还有的身子一下一下往前摆动,像是要‘冲’进书本中去。”这样的投入,谁不会爱上语文呢?
4.实践:
读得爱不释手,兴之所至我就把有趣的童谣读出来,这时四岁的女儿就被吸引过来了,紧接着要求我读第二遍,自己抢过书读第三遍,就可以自主阅读了。
昨天读了“大狗来了我不怕,我给老狼打电话。”这一首,开心得不得了,很快就会背诵了。今天,我忽然想让她来点内容之变,我说:“小虫来了我不怕,”她想了想接:“我给青蛙打电话。”后来,我们换成“小鸟”,接出了更长的诗歌,“小虫来了我不怕,我给小鸟打电话;小鸟来了我不怕,我给小猫打电话;小猫来了我不怕,我给主人打电话;主人来了我不怕,因为她是我妈妈。”后来又做出胡改版“姥爷来了我不怕,我给姥姥打电话。”“妈妈来了我不怕,我给姥姥打电话”等,万能的姥姥适用一切场合。
不用解释,因为诵读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改变。
不是哪一首童谣打开了兴趣,只有连续的、浸润式的教学才能持续对孩子发生作用,让兴趣发芽,让生命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