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快乐地学习(一)

        一般来说,学习是辛苦的,但是如果有某种力量的支持,辛苦中就能获得乐趣,推动学习持续下去。

      一、建立爱学习的心态和责任感

      首先,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只有喜欢上学习,孩子才会有意愿去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困难,去琢磨、去接受良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学习喝奶、喝水、吃辅食、吃主食;学习爬、学翻身、学习走、学习跑。这时也是孩子大脑内神经元细胞快速生长发育,脑细胞突触大量生成的时候,也是得到家长表扬鼓励最多的时候。

      然后会接触更多更复杂的玩具,和大人玩游戏,根据图片(或者幼儿图书)认识动物植物、瓜果蔬菜、衣帽鞋袜、交通工具、风雨雷电……。倾听大人对这些事物的讲解,倾听情节简单的故事……。从本能的生理成长需要的有形的学习逐渐向延伸的抽象知识的一阶学习,一直延续到3岁时,就取得了进入幼儿园进行“深造”的二阶学习的能力。在幼儿园,孩子能够获取更多有形(形象)和抽象的知识。到6岁时,就能升级到了三阶的小学学习阶段。

(图片源自网络)

        一阶二阶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愉快的时光多,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是出于生理生长和娱乐的需求,对于学习有内在的积极性(驱动力),而且没有知识的考核要求,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外在驱动力去要求他们必须掌握哪些知识。

      进入三阶的小学学习阶段,不愉快的情景可能会慢慢找上门来。究其原因,三阶的小学学习,抽象知识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了,而且有了考核(作业、考试)的要求,再加上知识的循序渐进,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后面学习的难度就会更大。

        从人脑低能耗的本能来说,小学的学习已经不是生理生长的必须,而且还缺乏娱乐性,不仅不能节省能量,获得快乐,反而需要大脑启动能耗很高的具有高级脑功能的理性脑部分来从事学习的任务,对于如果没有建好爱学习内驱动力的孩子来说,对于小学的学习课程是缺少积极性的,再加上学习能力如果还达不到消化小学学习内容的要求,必然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

      可见,幼儿园这段二阶学习的时间段对于孩子从以形象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抽象知识为主的学习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限于幼儿园内,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可能父母的作用更关键)。这个阶段需要慢慢培养孩子爱学习的态度,和能够与小学学习衔接上的学习能力。

      培养孩子爱学习喜欢学习,首先家中要有学习的氛围,父母有娱乐,也有学习。家里是提倡学习,鼓励学习的,孩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都会得到父母的认可、肯定、鼓励,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更喜欢一个有娱乐也爱学习的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会少很多乐趣,不是指父母的冷暴力,那是千万不行的,是说不爱学习,只爱玩耍,得到父母的支持就少,没有像玩耍与学习兼顾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获得双赢的结果,用快乐的分配来引导孩子接纳和慢慢喜欢上学习。虽然我们称之为学习,其实,父母方法得当,时机恰当,学习就是一种知识的分享,随着娱乐潜入孩子的大脑。

        其次,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每个人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衣食住行娱乐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样社会(其他人)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能提供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孩子还没有劳动的能力,就需要学习培养自己将来的劳动本领,学习是孩子的一项社会责任。培养孩子的这种使命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与孩子的快乐成长并不矛盾,反而这才是孩子健康的成长路径。

(图片源自网络)

  二、寓教于乐是学习的高级形式

      当然,学习不是时不时让孩子经受“服苦役”般的体验,如果那样,不如不让孩子去学习,那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害无益。所以,孩子有了爱学习的态度和理念,就需要父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巩固。

      要寓教于乐,首先需要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利用孩子在从事他喜欢的事情时,把需要他掌握的知识(特别是抽象性的知识)掺杂进去,当然可能一次不行,需要反复多次。

      寓教于乐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让抽象知识回归到感性、形象的知识。抽象知识是从形象感性的知识归纳提炼出来的,需要具备一定的精炼性、理论性,必然与源知识有一定的距离感、陌生感、神秘感,使孩子初次相遇就如一见如故般熟悉,显然不切实际。这时就需要父母用艺术性的方法填平源知识与抽象知识之间的鸿沟,让孩子有“原来如此”般的领悟。就如现在网络上的魔术揭秘类的视频,以前大家觉得很高级神秘的魔术,一经解密,才发现背后的秘密是那么简单而又巧妙。

        如果孩子能在这种方式下进行学习,对于建立和巩固爱学习喜欢学习的心态,一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再说,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关键衔接知识并不多,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往期文章:

1. 2岁的小朋友画筷子

2. 小朋友扑克牌接龙

3. 儿童成长,别冷落左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