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331】可怕!被惯性思维牵着鼻子走却浑然不知

午饭吃着,女儿突然靠过来,压低声音问我:“妈妈,为什么其他人都不用按那个地方,他要去按那个地方呢?”

我听得云里雾里,再三跟她确认依然未能明白过来,她只好从椅子上下来,跑到饭堂玻璃门旁的那面墙,指着墙上的开关按钮说:“这个。”

这下,我可明白过来了。

她又问:“这个门真的会锁上吗?为什么他出去要按一下?”

我并不知道她到底看到什么,但是我很珍惜她这种困惑时刻,便鼓励她:“你可以亲自去试试。”

她果真跑到玻璃门那,先把门关上,等两边合上后再去拉,发现可以拉开。她回头看着我,眉头上挑,惊喜得像发现新大陆。

她边跑回来边说:“这个门不会锁上的,我不用按,就可以出去!”

我们继续吃饭,就在那时,女儿碰碰我,我顺着她的眼神看去。

有同事右手拿着手机“喂喂喂”地往玻璃门走去,到门前停了一下,去按墙上的解锁按钮,随后拉门。

女儿回头看我,拼图瞬间补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那一刻,我心微微一颤。


就在饭后20分钟,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我和女儿有说有笑走回办公室,在距离办公室还有几米远,我瞥到办公室的玻璃门开了其中一边。

此刻应该不是搞卫生的阿姨。

我办公室有个年轻的男同事不爱吃饭堂,经常叫餐到办公室吃,每次吃完,他都特意打开门通风透气,不让气味萦绕。

这是我看到门开着便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只是,当我们走到门口时,我还是自然地举起挂在胸前的门卡,直到感应器发出“嘀”的一声,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做了什么。

在看文章的你,是否反应过来了?

对啊,门明明开着,我却还刷卡开门,简直多此一举嘛。

可是,我们经常做着这种事情而不自知啊。

除了前面两个新鲜的案例,还有一些很多人都曾遇到过的情景:

进门把钥匙放到固定盒子里,事后却忍不住去想,我刚才有没有把钥匙放好?

下车时已经顺手把车锁上,可是走了几十米后,又忍不住怀疑我刚才到底有没有锁车?

吃饭提前刷卡,队伍走得慢,轮到你时,你突然记忆消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打卡?

其实,是习惯动作和惯性思维在作怪。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我们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倾向于无意识的思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虽然很有效,但也常犯错。这个就好比那个按按钮再出门的同事,他在办公室其他地方,都是要先按锁在推门,这种记忆、经验让他做出了同等的判断,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对应的行为。

系统2,倾向于我们常说的理性思考。这就如我看到门开着,推论同事在里头吃饭。同时,我刷卡开门的动作又被系统1带回去了。

我们的大脑懒得思考,如果我们不时刻保持觉知和洞察,不去分别自己所处的情景,就很容易决策使令,做出傻事来。

因此,不得不感谢女儿,她是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

如果不是她观察仔细,又善于思考,我不会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手惯性思维的影响如此严重,也不会想着去重温心理学概念和现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