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说读书。
下面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

先看下联“异书多读当加餐”。
这一句意思是读书要杂。此联作者据说是晚清重臣左宗棠(1812-1885),而左宗棠读书特点就是兴趣广泛、涉猎庞杂。
左宗棠21岁中举后,多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举人即是他的最高学力)。于是心灰意冷,专心经世致用之学。其儿女亲家陶澍(1779-1839,官至督抚,清代名臣)藏书宏富,正好满足了他这一欲望。“异书多读当加餐”,可以说是左宗棠读书生活的生动写照。
《圣经》上说:“当上帝对你关闭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后来时局变动,左宗棠择机出山,尽展平生学问,最终拜相封侯、位极人臣。能有这样的结果,和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的读书积累有很大关系。
只是左宗棠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要没个“进士”名份,死后谥号不能称“文”的(因为学力不够嘛)!
古人对谥号里这个“文”字看得特别重。估计心高气傲的左大帅心底里曾一遍遍地怒号——“死后要是弄不到这个‘文’字,那我这个自称当世诸葛亮的人,不是比不过曾国藩、李鸿章了吗?”
因此左宗棠官至督抚之后,还跟慈禧太后讲要下考场考进士,弄得老佛爷哭笑不得。最后朝廷做个人情,赐了左宗棠个“同进士出身”。这样老先生仙逝后,终于得了个“文襄”的谥号。
再看上联“古剑不磨留养气”。
好端端的剑,为啥“不磨”呢?为啥不“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呢?闲在那里不是浪费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这则流传很广的《古剑铭》:
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这几句话不知是谁说的,但它确实道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点要旨——“剑”是不可随便用的,而一旦“磨”来一用,一定是要解决大问题的。
接下来看一副清代宰相祁寯藻(1793-1866)的,“有涵养方成学问,无间断便是工夫”。

这一副上下联都可以看做在讲读书。
下联“无间断便是功夫”,意思是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上联“有涵养方成学问”,讲的则是读书的方法——要多读,多琢磨,多体会,要和实践相结合。
关于这个“涵养”,我们看看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家书中的一段话: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臆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大家看,曾文正公给儿子传授的读书秘笈就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就是要抛弃成见、虚心吸取、反复玩味,“切己体察”就是要在亲身实践中去体味感悟。
说到到“虚心涵泳”,那就不免想到老格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近代江南文士钱振锽(1875-1944)有一副墨迹,“读书千遍义自见,深杯百罚吾不辞”,亦颇可观。

下面这一联把左宗棠前面一联改了两个字,由“异书多读当加餐”改成“旧书重读当加餐。”也是讲好书要反复读,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意。这个是清代状元孙家鼐(1827-1909)的手笔。

下面是近代颜楷大家谭泽闿(1889-1948)一副,“旧书每读添新悟,古墨浓磨发异香”,反复读、反复思,反复虚心涵泳,那就会悟出更多的东西。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有一副,“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这本是陆游先生的诗句,写得很美,很安逸。
一觉都睡起来了,书味还在胸中久久未散。对读书人来说,这个“涵泳”,既是痛苦地琢磨,更是幸福地玩味。

再看一副“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集的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字。
读书时有些字句没弄明白,这些个字句在心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真令人“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弄通了!——读书之至乐,大概也莫过于此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