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这5招,你的隶书就算练个五年八年也不一定会好!

隶书,又称“左书”、“史书”,还有“八分”、“分隶”等称呼,它产生于秦,历经两汉达到成熟,之后两千多年来,生生不息,

书体基本保持稳定,直到今天仍然呈现鲜活之貌。


虽然这种书体历史悠久,技法也很成熟,但很多人还是写不好它

今天我就拿临《石门颂》的例子来说,怎么通过五种思路写好它

01

前后相同字的换位运用

意临的第一步,是前后相同字或者特点的转换应用:

《石门颂》当中重复的字很多,他们的形态大抵不会完全一样,甚至有巨大差别,

我们在写到这个字的时候,要想着帖中这个字其他的表达方式,并靠着这种记忆,表达出来,其实就是相同字不同样式的换位。

这是加深印象,学以致用的第一步。

02

不同特点的换位应用

同样是包围结构的字,外轮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我们在写“开”字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闵”字的外框放进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

不但笔势要有这样的处理思想,结构也是一样:

我们在写左边走之旁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想到右边的赵字的形态,会不会想到把走之旁处理为“

”变为左右结构,又会不会想到把右边的赵字,变为左部的半包围结构。这是灵活变换,学而有创的第二步。

03

特点的夸张及反式应用

在临习《石门颂》的过程中,会发现《石门颂》很多字都有鲜明的特点:

比如这个“废”字,是一个静态十足的字,它的静态是由外框的形态所奠定的;

而“厉”字是一个动态十足的字,它的动态是由于左撇以及“万”字下部空间形态所造成的。

在临习这两个字的时候,不但要分析它们各自为什么是动(静)态,更要思考,

怎么把这种姿态夸张或者弱化,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表达。比如这个“厉”字,我们就可以这样处理,把它变为静态:

这种变化方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下面这个“域”字:

字要从动态变为静态,其实很简单,把笔画拉平、拉直,把字外空间变小就可以了,

从这个“域”字当中得到的启示,然后再运用到“厉”字当中去,这就是创作。

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启示,去把上面的“废”字,变为动态呢?这是进入创作大门的重要思想方法。

04

从其他的碑帖中吸取养分

《石门颂》固然包罗万象,但始终不是完美的,提按变化终究不如庙堂汉碑明显;

整体章法的质朴大胆,终究不如《大开通》;结构纵使变化无端,也远远赶不上整体汉代碑刻的丰富多姿。

故而我们一定要对汉碑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深层次的学习到《石门颂》的精髓,就如物理学家没有不是精通数学的,哲学家无一不深入研究过历史,触类才能旁通,才能深入。

把其他碑帖当中得到的启示,按照上述方法带入到《石门颂》的学习当中,你的意临作品一定会更加丰富。

再结合上面三种方法,就叫做遍学百家,熔于一炉。

05

整体变形,章法上做突破

《石门颂》原石章法为竖向对齐,横向参差变化,我们在通常情况下看到的字帖,都是割裱本,

也就是重新加工过的章法,这种章法并不完全符合艺术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尝试着大胆的试验每种章法形式。

比如说,分别用《石门颂》原碑、《张迁碑》、《礼器碑》、《大开通》这些碑的章法特点分别去表达《石门颂》,

或者是更加大胆的变化,可以用册页,可以用中堂,可以用八尺整张甚至是丈二的宣纸进行临写。


总之,一定要去试。这就叫做以古为基,大胆创新。

最后欢迎关注公众号【大山皮纸】有免费书法课程可以领取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