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同样的真诚去写作。巴金曾说,“我的经验很简单,很平常,一句话———不说谎,把心交给读者。”(《探索集·春蚕》)但他们两人的真诚中不同。他不仅通过生活事件揭示出个人与整个贵族社会的矛盾,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倾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忏悔录》是卢梭一生的自我忏悔,毋宁说是一部反对封建道德法规和宗教神学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束缚、压抑和奴役,崇尚个性解放的宣言书。巴金回首往事,让自己最为痛心、最不能原谅的就是:在“四人帮”动乱中,不够坚强,有过软弱和动摇,违心地说过假话,伤害过别人,出卖过朋友和同志,曾一度丧失了自己的做人原则。巴金怀着赎罪的心情解剖自己:他诚恳地向伤害过的朋友和同志道歉;为自己没能为无辜的朋友说一句话而自责;更为自己曾经丧失自我,没能尽到一个作家、一个普通人的职责而痛苦不堪。巴金的自省带有鲜明的中国特殊时代的民族烙印。所谓老
师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依赖,心灵上的慰藉,人格方面的榜样而言。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惊人的一致。卢梭的一生充满戏剧性, 身前落寞, 死后却被安葬在“先贤祠”,供万人景仰;巴金老人晚年被称为“世纪的良心”,他无可争辩的成为中国人民良知的代表。
[if !supportLists]3. [endif]《忏悔录》中卢梭的爱情观分析。卢梭在其一生中与华伦夫人、索菲夫人、泰蕾丝女佣等十余位女性有过丰富的情感经历,同时每一段情感都是不同的,正如他所说的“有一颗多情的心”。比如与瓦朗夫人在一起的感情,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我将永远崇拜您,但愿您别让我失望;对我来说,尊敬您比占有您更重要。”“我有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个亲爱的女友。”他把她当成既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母亲,也是一位心爱的女友。瓦朗夫人对卢梭来说,的确也有情人间的性吸引力,但这并不是瓦朗夫人对他最重要的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她身边的时候,从来没有感到欲念或是冲动,一种亦母亦友的亲切、信赖、温暖、依恋才是卢梭在瓦朗夫人身上找寻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与拉尔那热夫人热恋时,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我品味着那清纯、强烈、不掺杂任何苦痛的情欲,那是我如此这般品尝的最初的和唯一的情欲。”对于卢梭而言,这段感情纯粹是肤浅的情欲。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文本的话,卢梭对于每一段感情关系都有十分详细与敏锐地描写,包括对他影响最大的华伦夫人和泰蕾丝夫人的感情,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一段感情的特点是重复的。而造成卢梭对爱情如此渴求的原因,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卢梭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最后时期,也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在当时,法国贵族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加之沉重的封建压榨,使得民不聊生,农业生产低落,整个国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法国政府对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进行迫害,狄德罗、伏尔泰等人都受到压迫。卢梭本人也受到压迫,致使他的信心荡然无存,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他转而求诸己,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从今以后,我必须把我迄今认为是人性的恶造成的结果看作是非人的理性所能识透的上天的秘密之一。”而学者也都承认卢梭小时候的经历也造就了他这样的性格,环境塑造了他。童年就受到母亲、姑姑和乳母的细心照顾,在女人堆中长大致使他对女性有一种难言的兴趣。卢梭对女性天生有一种爱慕甚至是尊敬的倾向;在《忏悔录》中,卢梭对女佣或是妓女一类的女性给予了不输于贵妇小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