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生命如此珍贵,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很多人却在单调无趣中度过一生,从没有想过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一、放牛娃的故事
朋友李瑶家里开着汽修公司,有很多家分店,还跟我们当地的一家中等技术院校有合作。她常常受邀去给学生们讲讲课。
一来是讲专业课,关于汽修的一些基本知识,二来是讲一些国学方面的课,让同学们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学这门技术的,基本都是男孩子,十几岁,正处在青春期。读这所技术院校,虽然初衷是来学技术,但真正学下去的又有几人?他们有着青春期的迷茫焦躁,却唯独没有沉下心认真学习的。
李瑶很为这些孩子担心,有一次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带领同学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十年后你如何当老板?一向不太安静的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李瑶让同学们思考五分钟再作答。
五分钟还没有到,有个看上去又小又瘦的男生举手,李瑶让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她以为这个孩子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会激情四溢的跟大家讲出他十年后如何当上老板,结果却是大出他的意料。
男生说:“老师,我家祖宗十八代都没人当过老板,我怎么能当上呢?”眼里是满满的怀疑。
李瑶说自己在那一瞬间里有些懵,但过一会她就恢复了正常。她本想通过探讨给同学们总结出当老板,需要的几个基本要素,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看来真要好好给这些孩子探讨探讨这个话题了,无奈下课时间已到,她只好等下一次上课再探讨。
听李瑶讲到这里,我想起来了放牛娃的故事:
在大西北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有一天一个记者遇到了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放羊娃:干嘛呢?放羊娃:放羊
问:放羊干嘛?答:放羊赚钱。
问:赚钱干嘛?答:赚钱盖房。
问:盖房干嘛?答:盖房娶妻。
问:娶妻干嘛?答:娶妻生娃。
问:生娃干嘛?答:生娃放羊。
“放牛,赚钱,盖房,娶媳妇,生娃,放牛”的人生轨迹 , 世代循环往复,思维已经固化,仿佛他们天生就是放牛娃,不可改变。
这个故事曾经被当作反面例子,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不要陷入这种轮回里,要有勇气冲破这种轮回,过自己想过的别样人生。
如今,这个故事不只在偏远的乡村发生,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也在被不断地演绎:
“你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赚钱。”
“赚钱干什么?”“成家。”
“成家干什么?”“生子。”
“生子干什么?”“考大学。”
从形式上看,“乡村的放牛娃”与“城市的大学娃”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二、人为什么会有思维惯性?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
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也叫思维定势,习惯性思维,指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倾向。
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式,它们才没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式,而是四下乱飞,终于飞出去。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的形成一般有以下这几种因素:
1、不久前发生的感知经验。
一个0,如果它的后面都是数字,你就会毫不犹豫的认为它是数字;如果它后面是一组英文字母,那你也会觉得它就是字母O。
2、长期形成的习惯或意识
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不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思维,还是所从事的职业形成的思维定势,过去的经验会或多或少阻碍思维的扩散。
3.思维成熟度,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因为年龄,心智,所受教育程度和阅历都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反应,纯属正常现象。
三、如何打破思维惯性?
思维惯性一旦形成,很难被打破,但也可以运用一些方法,试试下面这三种:
1、换位思考法;
2、换角度思考法;
3、发散性逆向思维法(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
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老师和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不要打压孩子的好奇心。
要让孩子学会多思考,勤于思考,多反思,学习,才能打破思维的惯性。
如果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都陷在思维惯性里不能自拔,孩子又怎能突破呢?
李瑶为了和孩子们好好探讨“十年后如何当上老板,”回去后做了精心的准备。当她下一次走进教室,和孩子们探讨这个问题时,在她的引导下,她发现了很多孩子眼里的光芒,默默祈愿那不只是一闪的小火苗,而是一束强光,照亮孩子们求知的方向。
网图,侵删!
齐帆齐第二期28天(4) 篇 1906字 累计64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