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思想像流淌在地层深处的纯水,而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这是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的新作《深阅读》里的一段话。读了这句话,对照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生活在信息的表层,被淹没在浩渺的垃圾信息和浅层信息里。而有用的信息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的,而这必须具备深入学习的能力。这本书主要从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怎么读等方面,教会大家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怎样获得这种“深潜力”。
这虽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薄薄一本,不用太长时间就能读完。但通篇读下来,对我们这个同样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也很有教益和启发。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我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说实话,阅读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随时有空都可以打开手机,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讯。
刚开始时,就我个人而言觉得还很新鲜,感受到随时随地阅读的快感。可慢慢会觉得,你获得的信息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知识。因为这些信息都是随机的,不是你自己要的成体系的知识,看过就丢,事后就忘,不会在你脑子里留下太多痕迹。
时间久了以后,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流于浅层次的心灵鸡汤和励志文,而且来回炒。看久了,大脑兴奋的阈值也会提高,让人不再有阅读后的欣喜。脑子里有时反而觉得有点乱糟糟的。
我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一开始还能翻看翻看,随着公众号的增多,我也没有太多时间去看。有时真的只是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翻翻,很少能定下心一一翻看,有些太长的文章都不再有耐心看完。除非内容特别好,特别吸引我,我才会看到最后。
每天虽然看了不少东西,但真正能成为你的知识的东西又好像没有。
因为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消费的便捷性,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消遣自己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的易得性和即视感让人流连忘返。以至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定下心来看一本书。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2015年中国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8本。也就是说人均每年读书量不足五本。而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犹太人均每年读64本书,日本人均年阅读量也有44本。虽然我国现在阅读电子书的数量有所提升,但是也微乎其微,真正有体系,有目的地去读书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更别说在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从小被强调考学的重要性,整天为课业所累,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充斥我们的青少年时代,真正为自己兴趣所读的书并不多,更不用说有意识去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很多人都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何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以及怎样去读书。
我想读完这本《深阅读》,也许你会找到答案。我也从斋藤孝教授的书中得到一些体验和思考,加深了我对《深阅读》的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你才会去找书,买书和读书。书中有一个例子,作者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学英语的书,因为这本书很有趣,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想要买这本书,所以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并非很多人不喜欢买书、读书,而是只要觉得有趣,无论什么书都会想买。而且读过一本以后,读书的兴趣被激发,还会想要挑战其余的版本,这样慢慢地读书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书相对来说还是挺少的,除了课本,想读点有意思的书很难。
那时最有趣的读物应该是连环画,又叫小人书,有图有字。只要谁有一本连环画,就会争相传读,那种痴迷的程度决不亚于现在孩子对动画片的追捧。我哥哥就曾常常呆在小人书的摊前,看得不肯回家。可见,那时能读到书有多吸引人。
斋藤孝教授一再说的阅读体验,我还真有不少。有时看到同学在读一本有意思的小人书,马上会被吸引,两人头挨头地就看起来,有时我看得快,要等同伴看完才能翻页,我就会先想像下面会发生什么,看看是不是和我想像的一样。那种焦急和欣喜,又要等待的心情,现在想来都觉得特别有趣。
有时想看的别人的书,必须要几天才能到我的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心情很像要与心仪的人儿约会,想象着书的内容,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因为有这些美好的感受,我发觉,书实在是一个很美妙的东西,慢慢我从图文式的小人书过渡到开始看刊物杂志,最后纯文本的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看起来也不在话下。
及至上了初高中以后开始流行金庸、梁羽生的小说,更是趋之若鹜。当时想看这类的书还很少,很难看到。我有一个密友,她父亲常会从外面借回来看,因为是大部头的小说,一部小说会有几册,还很厚,所以在当时也应该价值不菲吧。她父亲就不允许借给别人看。但是我抗拒不了书的诱惑,总是央友人乘他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让我看。由于是偷拿来的,时间紧迫,总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完还回去。于是我会不眠不休地看,吃饭也是胡乱吃几口了事。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年夏天暑假,看了三大本厚厚的十六开印刷版本的《射雕英雄传》,我仅用了三天时间就看完了。
直到现在为止,我看小说的速度还是一流的快,看别的专业类的书很无趣时,或想要放松时,我就会借几本小说来读,而且无论多厚的小说,对我来说一点没有心理压力,反而是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想来"速读"的工夫就是在哪时练成的吧。
《深阅读》中讲到的小说的情境性,趣味性是别的书不可比拟的,一旦开了头,你好像跟随作者将自己代入了那个虚拟世界,与里面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场景,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心理,你都一一体味,好像都在你的脑海里活过一次一样。读一篇就多一层生命体验,读一次你的想像力就增加一分。
我也确实是这样,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觉得读小说带来的愉悦感是别的东西不可替代的。想来我后来喜欢历史,喜欢诗词,也有那时读这些书的影响呢。这就是,兴趣会为你打开一扇一扇的门。
后来即使是专业类的,哲学类的,还有古文版的书,即使很难看,但也能坚持看下去,自已的很多想法和看法也不断地在阅读中改变和调整,这其实都是阅读给我带来的。
读书就是一个发散的过程,你永远也不知道你会被什么样的书吸引,因为喜欢看书,看到书中涉及到的人物,还有相关的历史事件,你就会特别留心再想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推动你看更多的书。
二、多视角思维
多视角思维,就是十个作家,就会有十种视角,观察人生,阐述人生,若能让自己逐渐习惯这些来自他人的伟大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变,这便是智慧。在给自己失败找借口,优先照顾情绪之前,不妨尝试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他人的视角,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就会加大自己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同时阅读巨人的思想,多角度地思考,发现最本质的相互共鸣的点。多视角思维就是打开视野看问题,还能将各个观点相互论证。
天才和成功者身上拥有的闪光点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正向的力量。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将消极化为积极,甚至成为武器,帮助自己度过人生的低潮。
比如,书中讲到香奈儿的不幸的童年,我们相比她又是多么的幸运,所以看了香奈儿的传记,就会觉得我们比她幸运多了,所以更应该加倍努力。
爱迪生是二十世纪的天才,但同时也是个工作狂,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不厌倦,很少回家,饭不按时吃,出现问题不解决不睡觉。正是这样的努力,才有了那么多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看到天才还要如此努力,我们的努力更是远远不够。
梵高,拥有出众的才能,但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尊敬之余,让人心生共鸣,并成为自己的心灵支柱。不再为生活中的小事而烦恼。
这些都是多视角思维的妙义。
后现代主义中提到的“解构”和“建构”两种观点,应用在解决问题中,就是类似于用多视角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打开视野,刺激你的好奇心。学会用多视角思维还可以打开想象力,开发创造力。多视角思维可以拓宽你的思维面,让你的世界变得与以往不同,不再局限于自己狭窄的思维里。
多读书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视角。
三、阅读经典的魅力
能写出经典的作家,都是自身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文化大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自身的阅读量也是惊人的。他们对社会问题或是宗教含义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写的作品都很有深度,在文章的表现力和洞察力等方面都很让人佩服。从中学到的语言,智慧,认知力,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盈和充实。
能成为经典的必然是经过多少代人阅读检验过的,具有普适教义的书,大可以放心阅读。
小的时候,我们会读一些启蒙的读物,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目的是让语言沁入身体”。长远看,这些文字会变成人生的训条根植于心灵深处,成为长大成人后的心灵支柱。比如《论语》中的有些句子,现在你都无须解释,就可能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它已经成为你的思想了。
我们汉文化有很多瑰宝,大家多多少少肯定都有过接触。像小时候读过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等,既有趣,又引人入胜。是不是大大的拓宽了你的思维空间,觉得想像的空间也无穷无尽,读过这些书和没读过的人的童年的厚度是不一样的。不光是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有了一些了解,还有风土人情,一些做人的准则等等。还能勾起你的阅读兴趣,孜孜不倦地想要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
及至后来我们会读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经典书目,说实话,一开始读这些古典文集,会很吃力,架不住情节的吸引,还是会继续读下去。实在理解不了的,就“跳读”过去,只要坚持看,还是能看明白大概的。然后,还会不断地去找有解说和注释的版本拿过来看,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时,就会又深入了解更多。反正不用急着看,看一点是一点。《红楼梦》迄今为止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和评论过,光是读读这些书你也会收获不少。我自已反正看过不下四五遍,还不包括各种人写的解说类的书,还有看电视电影等。可见一本经典的书带来的内容是何其丰富,甚至在一本书的基础上,还能延伸出来一个“红”学,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有了读经典的基础,再去挑战读哲学类的,工具类的书,你就会觉得这再也不是什么难事,就没有了读书的畏难情绪。还可以用书中讲到的“安定剂阅读法”和“兴奋剂阅读法”来切换阅读,大大加强了读书的趣味性。我自已就经常这么做。因为从小对读小说的热爱,觉得读小说就是一种享受,而且读起来还很快,如果有的专业的书读得让人有些难以为继时,就会去读几本小说来放松放松。过几天再来看专业书,就觉得好像又满血复活了一样。
四、最关键的是做输出
做读书笔记,并尽量引用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就似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如果不加处理,放置不管,就会腐烂。
我自认从小也算是个爱看书的人,但是只止于因兴趣看书,从不做读书笔记。
前几天听到我们写作群的一个伙伴分享的721原则,很受触动。大意就是说,一本书,如果你自已仅仅去读去感受了,只能获得10%的东西。如果有人讲解和辅导,你可以获得20%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将书里的内容跟你的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并在实际中将他运用和实践。比如用文字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甚至用你的行为展示出来,那你就能收获到一本书的70%。
一直以来,看过不少的书,但能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有很多东西到要用的时候,总觉得似曾相识,但又很模糊,讲不出来,表达就总不到位。所以并不是看书越多越好,还要看你如何积累,如何去思考,去总结,去应用。
书中有几点我总结了下,觉得可以帮助读书时,做做输出,加强我们对知识的吸收。
1、“自问自思”,带着问题去读书,提高读书的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2、锻炼自己用一两分钟时间向别人说清一本书的内容。先设定好要讲述的对象,想象分享的具体场景,然后再去读。这样读书的兴趣也会大增,锻炼多了,自己快速提取和高度概括一本书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现在的网络公众平台很多,没有分享的对象,也可以到博客,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平台上去写写书评,也是一种输出,还可以看到大家从不同角度对一本书理解和感受。也是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
4、举办读书会。两三人也可,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读书会前读完,到时大家不断讲解内容就可以了。因为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大大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在听取不同的人对一本书的理解后还会让你从不同角度去回顾,重新加深理解,照见自己的盲点,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收获更多。
五,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行的人生
独处时是读书的良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如同给精神世界打了一支安定剂。
不停地读,书里的内容终将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一天天充实起来。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怀有孤独感和缺失感,这正是读书的契机。
当我们感到若有所失时,如果能得遇伟大的贤人,受其熏陶,或邂逅出色的异性,发展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内心的空洞或许能得到填补,但现实中很少这样的可能。
遇见好书发展一段神魂颠倒的时光,则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
年轻时时间充裕,尚无明确目标,社会责任轻,更能静下心来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年轻时挑战长篇或艰深的书,能培养一个人的读书能力,对日后读书风格造成深远的影响。
与贤人交换能量,当人沉浸在书里时所发出的能量,热度,足以媲美地底喷出的岩浆。
好的作者,强烈的思想能量充沛,炽热非凡,读时,也能带动我们自身的能量,从而维持内心平衡,消除我们的负面能量。与其花时间烦燥,嫉妒,鄙夷,不如读书。
还能找到话题,更好地与人交流,摆脱孤独,减轻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读书不仅能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还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
想让自己年轻时进步,年老后有个爱好,有个可发泄负面能量的终身渠道,那就读书吧!
挖掘你的“深潜力”。
让读书成为你一辈子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