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三周了,有时超市上了新玩具,哭闹着要买;有时“不听话”了;爷爷奶奶有时不免严厉的苛责,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一些看法。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绝不是我的附属品或小跟班,在人格上他只是尚未成熟,但仍需平等对待。严厉的吼叫虽能让孩子停止哭泣,但此时要么孩子是害怕被吓到不哭了,要么就是有了自己的新的所属与你的关系疏远了。
孩子哭闹就严厉的吼叫孩子,是从几十年以前至今人人都会用的“土办法”,但这种方法对于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又有何益?你有没有在孩子身上用心,孩子心里明镜似的,不然为什么遇到事情总会首先想起谁谁谁呢?再者纠正不良习惯,要以身作则,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样,自己偷懒惯了,孩子潜移默化就会受影响。还有,纠正孩子的习惯,要用平等的交流心态,而不是用长辈式,上下级式,命令式,甚至强迫式的软暴力,更不能以你不怎么样我就不怎么样相要挟。比如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看电视等等。
基于此,首先聆听孩子的需求,真正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互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本来就小,来到这个世界上对家人有一种本能的依赖,这种依赖是非常纯粹的信任。如果滥用这种信任,会导致孩子不理解你,更无法从你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善加利用这种信任,那对孩子来说你就是他的靠山和军师,他还会非常的倔强非要拧着你的意思吗?
第二,耐心。孩子跟你玩跟你撒娇,都是基于你的耐心和包容心。如果事事板着脸,那岂不让孩子心理产生一些阴影?如果事事没耐心,那孩子在你面前还敢放肆的表现天性吗,岂不是畸形了?孩子心理需要的是安全感,需要多多的陪伴,多多的爱和互动。孩子与你彼此交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不管孩子多大,他要交流就得先理解自己的需求,然后用适当的语句表达成你能理解的句子,然后还要听懂你的意思,最后再看看是否符合他的意思,如果符合他是怎样的表现,如果不符合他是怎样想办法继续下一步的?这不就是能很好的理解他的思维方式并加以指引的机会吗?有没有这种交流,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幼儿园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和老师讨论,还是默默无语属于非常“听话”的孩子,都跟平时的交流有很重要的关系。
第三,孩子平时的表现。见新玩具就爱买,见别人有他也得有,不能说是攀比心。是孩子非常强烈的了解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如果没有求知欲,他为什么会觉得别人的玩具好玩?为什么能一眼看出超市的哪个玩具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单纯的不买,那岂不断送了了解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我们大人的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弱,可孩子对什么都好奇,这确是很好的引领机会,可以趁机跟孩子一起玩增加感情,一起了解这种玩具的新特点,玩出新花样,这时候的玩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而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比玩玩具本身更深刻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