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左右、人们对幼儿的培养方式大多以冷酷教育为主,目的是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直至进行了“恒河猴”实验,才引发社会的思考,对幼儿的教育究竟该如何?
将一只刚出生一天就与母亲分开的恒河猴放进与外界隔离的笼子中养育、用两个假猴子来代替它的亲生母亲、(铁丝妈妈:胸前有个奶嘴、绒布妈妈:能提供拥抱,软软绵绵的。)
刚开始几天为了生存、都是依偎在铁丝妈妈的身边,当在熟悉了身边的环境后、除了肚子饿时会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其他时间都是在绒布妈妈,一直抱着、不想分开。
当看到恐怖玩具被吓到后也是第一时间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抱起来、
后来将绒布妈妈抱走、在看到恐怖玩具后宁愿自己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也不会去抱铁丝妈妈
扩大量化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后来猴子慢慢长大、和其他猴子一起生活、他们的性格也完全不正常,
最终得出爱的三个变量:运动、玩耍、触摸,
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