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这是一个听起来就特别神圣的词,它往往与宗教或者信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独特的心理慰藉。
如今,整个社会似乎是一个大谈理性的时代,它希望我们可以在考虑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于是,人就背上了一个个发条,但可悲的确是,人除了身体还长了一个大脑,所以身后发条还需要自己去痛苦调节。这样的生活,让人激进,也让人神伤。
于是,仪式感应运而生,它不是你的信仰,只是由你而生,却又让你因之而动的无形之物,让我说说我的仪式,来看看能否助你在干燥生活中看到一湾绿洲。
最初体会到仪式感是在清晨,偶有几天休息特别好,于是天还没亮就已经起床。在无人的夜里,慢悠悠地起床洗漱,踱着小方步走到街边打回一碗豆浆两根油条,直到一切收拾停当手机闹钟才姗姗响起。
这一瞬间,我居然对生活生出一阵鄙视之感。
小样儿,我都起来这么久了,你现在才闹是不是晚了一点啊?下次再猖狂小爷我可不伺候了。为了保证自己对它的长期优越感,每天我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在闹钟响起之前醒来,然后关掉它,不让燥耳的铃声打扰我的清晨。
每天一个小小的心理仪式,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任务,完成它,对愉悦我们的内心和加强我们的自信都是深有好处的。
你有没有经历过,坐到办公桌前,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公司和客户文件,却因为不停的滴滴声而伤神不已,又或是在老总开会时手机突然传出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
如此的种种,充分说明,你的状态,根本没在眼前的事物上。如今的社会,是高效的,每一个人都穿着干练得体的服装,就如坐在课堂,背是挺直的,目光是端正的。可这一切做得再好也抵不过一次不受控制的铃声。
于是,每一次上班之前,关掉手机铃声,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暗示,通过固定的重复动作来达到需要的效果。
这样不需要多久,自然而然地因为一个小小的动作仪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状态的调整,将业余信息的接收整理留到午休或者下班统一整理,既保证了工作质量,也不会耽误私人的社交维护。
现代人常有这么一个感觉,那就是下了班好像比上班还累,一部电视剧四十多集,上班没空看,下班了就抢着在三两天看完,还常常唯恐时间不够各种快进跳节,精疲力尽看完还得说一句“这剧真没意思,白费我这么多时间”。
这类事很多,大家都往往忽略了,当你下班回家给自己找乐子的时候,可不再是为了工作冲刺某某业绩,学习上靠拢某某大学,当你真正休息的时候,就该完全放下心来,放空自己,哪怕偶尔灵光一闪得到有用的点子也只是当做一点意外收获罢了,平淡处之。
以前,当我放假没事可干,我就老喜欢随意找一个地方去逛逛,不限交通工具,不限路程远近,只知道,自己在
休息,当我走出家门的时候,休息就开始了。这样的休息,往往可以发泄掉工作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和负担,每一次的漫无目的的短行,就是一次小小朝圣,那个方向,就是最靠近心里的方向。
信仰与仪式相互纠缠,唯此之中最使人向往
其实真正说起来,每个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些仪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最典型的就是管理达人们的时间管理了。每一次做出计划,进行精确的时间管理,就是给自己定下一个详细的仪式流程。
只是,如此流程确是理性的,是理想化的,除了少数的有强大自我管理能力和有着强烈自我价值实现欲望的人,常人往往并不能很好地遵守自己的流程。
于是,仪式感,其实就是从感性的角度来管理自己的一个小办法,通过自我的肯定和满足,来一步步诱使自己往理想的方向靠拢,这样的管理或许不是最完美的,却往往是最合乎心意的。
并且,这样的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操作弹性,偶尔的提前或者退后并不会引发不好的反弹,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目标,也可以灵活地更换自己所执行的仪式。
就好像爱看书的在休息时就可以用书籍带你去遨游,喜欢英语的也可以学两首英文歌等形式来鼓励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正确地引导它,它会还给你一个仪式感十足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