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得这医生是我这一年来了解和接触到的最好的医生。把医生和孩子的对话简单回忆下。
问:你哪里不舒服?
答:我得了抑郁症。
问:是有人告诉你得了抑郁症还是你自己猜想的?
答:是二院的医生,当时有张单子上写着中度焦虑和中度抑郁。还开了药。
问:那你有吃药吗?
答:只吃了一颗,妈妈说有副作用。在吃中药。
问:中药吃多久了?
答:停过,现在又吃了。
问:是什么时候发现这种情况的?
爸爸答:是因为上初一学校做的心理测评才知道,有自残现象,有这方面的问题。
问:你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答:上学期期中考试五百多名,这次期初考试进步了一百多名。但是离考重点高中还有很大距离。
爸爸答:小学时候很优秀,成绩在班级前七名。升学考试成绩也还不错。到初中后发生这样的事,成绩就这样了。
妈妈答:妈妈也说了,真考不上重点高中也没事,就来妈妈学校。重点高中孩子有重点高中孩子的路,普高也有普高的路。可是孩子说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是很羞耻。因为你的两个孩子都上不了重高。
问:为什么两个孩子都上不了重高就羞耻呢?
答:因为妈妈学校的老师的孩子都是上重点高中的,都是那么优秀,妈妈以前就是这么和我说的。
医生批评妈妈:这样的教育小时候给她这样灌输,要改正这个认知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问:你放低点对自己的要求做的到吗。
她摇摇头:做不到。
问:同学关系怎么样?
答:现在挺好。六年级时不好。
问:怎么不好?
答:人生攻击。
问:怎么攻击?男的还是女的?几个人?语言上还是行动上?
答:他们说我胖,说我黑,说我腿粗,说我丑。是三四个吧。有语言上,其他有同学也会起哄,还有人会推我。
问:那这些同学当面这么说你或者说背后这么说你真的有点不礼貌,不道德。你现在多高?多重?
答:48千克,一米六左右。
问:你知道标准体重是多少吗?一米六身高是120斤,你和标准体重比起来胖吗?
女儿一脸愕然。120斤?她似乎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胖了。
问:当然每个时候的审美标准不一样,有些时候就以胖为美,以胸大大的为美。我们是黄种人,黄种人是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的,不可能像白种人那么白。如果那些婴儿皮肤很白很光滑,那长大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当然在原有基础上皮肤可以更好,比如少晒太阳,饮食均衡,心情好,睡眠好,皮肤也会看起来更好。你们青少年都要上体育课,上体育课就要晒太阳,那就不可能很白,婴儿他们还要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呢。
(这里真的很佩服医生,她几句专业的话就在矫正孩子的错误认知,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
问:除了同学,老师有吗?
答:有。
问:几个老师?
答:一个。
问:是班主任?
答:是。
问:老师怎么攻击你?
答:以前老师对我评价挺好,后来她叫其他同学不要和我玩。
问:那这个老师说话真的没有水平。我不知道是不是你做了什么的情况下她说的。
答:因为我把一个同学的书撕了。
问:那就难怪了。
答:谁叫她惹我了。
问:那有些情况确实要给其他人点教训。你对这些人和事还耿耿于怀吗?
答:我都无所谓了。
问:你原谅了他们,唯独不原谅自己。这样内耗很累的。要给你开点药吗?
答:我无所谓,会吃。问妈妈。
妈妈:相信医生。
医生开了点药。
医生让孩子先出去,和父母交谈。
医生:有些孩子如果很喜欢读书,是处处想着学习的,你们当初自己肯定也不是读书很好,靠的也是努力才出成绩,当然成努力并不是不好。你家儿子读书也不好。说明你们家读书是不怎么样。可以考虑着给她转个学校,让她开启新的生活或许会有改变。不然在这个环境里她很压抑,以致厌学。因为她太矛盾了,也比较受别人的话的影响。读书是有天分的,可以就选择职高这条路,普高碰都不要去碰。你们这个女儿总还有的纠结。如果转校弄弄很快就过了这个阶段了。
(这话讲得有点悲观,读职高我是真没想过,想着总是到我学校来。)
妈妈拿回药,医生指导用药。医生说:这个药盒子上写着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那要很大的剂量,少剂量吃根本没影响。睡前给她四分之一颗或者半颗或者一颗,都没关系。药真的不是根本作用。
(她这么说少了我的顾虑,我以为抗抑郁药副作用会很大。)
当然这中间还有妈妈的哭诉六年级爸爸出差的变故,医生听完妈妈的表达表示很理解,说人这一生每个家庭总会碰到困难,这都正常。(医生的共情很到位)
医生还讲其他病友的情况,这里不一一陈述。感觉这个医生问问题能问到点子上,是我喜欢的类型。当然她也不像二院的医生一样,把家长关在门卫自己和孩子聊了后告诉我们结果。这样一家三口一起让相互都知道,这也挺好。也不像二院那些年纪轻轻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太多的经验,孩子去了咨询了两次就不愿意去了。
她还让我加了她微信,说吃药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她,还给我发了两段长长的案例,附录在此。
(医生主动说让我加她微信,让我受宠若惊。妈妈内心顿时感觉有支持了。)
ps1: 因为人际相处困难导致学校社会适应问题而厌学、回避、网瘾、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占比很高。
我举个例子,不到三周岁的男孩,靠近一个姐姐,拉她的手,摸摸她的衣服,想跟她一起玩球,女孩一把推倒他,男孩妈妈过去看时儿子在默默流泪,看见妈妈哇一声哭出来了。此时如果养育着说,咱们不跟她玩,她小气,她坏,孩子形成简单坏孩子的认知。经常这样讲,不知不觉植入这样的认知:嗯,她推倒我,她是坏孩子,不能和他玩。如果养育着说,你起来,打回来呀,这么没用,孩子认知:别人不喜欢跟我玩,我不敢打回来我没用。
别小看这些细节,在孩子思维能力很低的时候,你的对这件事情对这个人的认知就是孩子的认知。学会了逃避,学会了否定自己,学会简单判断。对人对事对学习都这样以偏概全,长大了有些孩子觉得周围人都不好,有些觉得自己太没用。
等孩子哭完, 男孩妈妈告诉孩子,姐姐推倒你不对,你要告诉姐姐,我想跟你玩,你不能推倒我,跑过去告诉她,结果那个女孩还是不理不睬,男孩妈妈上前告诉女孩,这个球不属于你,大家一起玩。小男孩看着姐姐,没有畏惧镇定地说:我们一起玩吧。两个孩子又一起玩了。
孩子就这么一点一点学习化解矛盾,适应既有冲突又能和解,既正面表达自己态度,又能适当妥协,而不是简单以对错,好坏处理复杂人际关系。
大量这些认知植入幼小孩子大脑,人格就不知不觉中被定格,许多弯曲甚至不健康思维模式固定下来。悟性高孩子自己会调整,有些就成了心理健康问题。
ps2: 初一男孩,频繁叹气,坐立不安,说在班里没朋友,压抑的喘不过气来,人多不敢说话,想发言不敢举手,担心说错被人笑话。孩子小学各方面都比较出色。
初二女孩,维护人际关系上花很多心思,烦恼都在这上面,没心思学习,害怕上学。家长都是老师,父母说小学周围人都很喜欢她。
孩子小的时候只要做的好,就会被家人夸赞被奖赏。如果成长动力都来自别人的鼓励和掌声,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咨询中很多孩子小学被许多光环笼罩, 孩子养成凡事都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开心,自己喜乐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变得异常敏感,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不好看?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他们为什么疏远我?长期压抑在教室气都喘不过来,因此厌学不出门不见人,社会适应出问题,有些苛刻要求自己每件事都作对每道题都做对成为了强迫问题,跟自己过不去了。
家长自身心态其决定作用,过份要面子。家长从小不要过度强调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家长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培养他们使命感、责任担当意识,为之努力奋斗追求,不顾眼前得失,不被他人评价左右,不嫉妒别人优秀。内在能量和外在力量比起来,内在信念最重要,个体自律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