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应给夜校写篇影评,刚看完《攻壳机动队》回来却没有心情码字,这根本不是我记忆中的《攻壳》啊,,,为了表示对日本三大科幻巨作的敬意清明假期特意把押井守95版、04版和05年重置版重温了遍,满怀期待的去看改编版,结果视觉效果是达标了,可主题完全变了味,“Ghost In The Shell”只剩shell没有ghost了。那就从其他角度来谈谈吧。
首先给大家科普几个名词。
蒸汽朋克是一个合成词,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两个词组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了。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用街头语对白书写的文体,它的意义在于题材的风格独立,而非反社会性。蒸汽朋克的作品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新技术,如通过新能源、新机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现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观,努力营造它的虚构和怀旧等特点。
代表作品:《最终幻想》《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蒸汽男孩》
赛博朋克(cyberpunk,是cybernetics与punk的结合词),又称数字朋克、赛伯朋克、电脑叛客、网络叛客,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小说中通常有社会秩序受破坏的情节。现在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的外太空。它实际上标志着针对以往科幻小说不注重信息技术的具体设定的缺点的改善和进步。常见元素有黑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型企业、基因工程、毒品和生化、控制论与电脑生化、都市扩张与贫民窟、数字空间(Cyberspace)、恐怖主义(特别是计算机恐怖)。
代表作品:《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空中杀手》《机动警察》《十二猴子》《新世纪福音战士》《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命运规划局》
“蒸汽朋克”与“赛博朋克”概念上最大区别在于蒸汽朋克 (Steampunk) 描述的是历史,而赛博朋克(Cyberpunk)描述的是未来。两种科幻风格核心的区别在于:蒸汽朋克对科技基本持全面肯定态度,而赛博朋克往往对科技持悲观态度,或对科技不置可否,鼓励读者或观众思考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意义。
“朋克”一词指的是故事中世界观或情节设定内受朋克文化影响的内容部分,即直面并反抗强权的态度与独立自主的精神。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 "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的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制度横行、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代表作品:《分歧者》《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大都会》《发条橙》《人类之子》《阿基拉》《V字仇杀队》《千钧一发》《我,机器人》《1984》
接下来进入正题,《攻壳机动队》是日本动画现象级作品,漫画连载于1989年,押井守的动画电影版本在1995年上映,获得空前成功。改编版对原作做了很多主题上的稀释和改变,拿两版对比来看也许可以发现新的话题。
95版剧情介绍
在2029年,以光、电子和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每个人的生活。移动通讯向人体靠拢,从可移动通讯终端(mobile、手机等)开始,经由可穿戴通讯终端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了可移植通讯终端的阶段。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终端直接植入人体成为可能,人类的躯体和思想从此可以直接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互动。这些可移植的终端逐渐的替代了过时的可移动/可穿戴技术,最终的发展形态就是Cyberbrain(电子脑)的原型。另一方面,通过机械部件来代替身体器官的义体技术“Cyborg Technology”飞速发展,甚至“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这种极端的情况也可以轻松做到。改造一部分身体结构的人有之,只保留大脑而全身机械化的人有之,几乎所有人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与网络连接的端口(在脖子后面),对他们来说,身体只是一个电脑终端而已,是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容器。人类和机器融为一体,人和机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由于AI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和机器似乎只能通过有没有“灵魂(ghost)”来区分。 极端来说,一个全人造的义体,用程序控制就是机器AI,输入灵魂就变成了人,或者说是生化人。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生命与机械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在未来世界中,机械与人的分界变得模糊,程序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想要获得人的躯体,而人则通过生化技术将身体变得机械化,这一矛盾在主人公少佐和傀儡王的往来较量中得以集中体现。
在电影《攻壳机动队》中,少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记忆定义了我们,还是行为定义了我们?」
改造者清洗掉了她原有的记忆,只给她之前的身份暗示,并不断地强化灌输,但少佐经常出现幻觉——那些不存在的深藏在记忆底层的画面,执行任务时也常保有人性的一面,我们都以为她是正常的,不过是大脑和义体的排异反应。
等到反派角色“英雄”出现并告知她实验的真相她才明白被骗了,自己是被公司强行掳来清洗掉记忆并被植入错误的记忆,最终少佐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记忆。
记忆是人类特有的体验,你的经历,你的遭遇,与生俱来的天赋,决定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区别于机器、也区别于其他人的人。记忆这么重要,很多科幻电影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让机器人相信自己是真的“人”,它的创造者会赋予它虚假的记忆,《西部世界》中就是这样,里面的每个机器人都拥有构成自己基础性格的记忆和故事线,我清楚的记得女主被人无数次凌辱强奸的场景,积累到一定地步开始形成自己的反叛人格。
同样的如果少佐没有觉醒仍旧按时服药,作为被植入虚假记忆的义体能被称为人类吗?这就是大量赛博朋克类作品集中探讨的主题——我们赋予机器越来越接近人的特征,原有的标准渐次被推翻,那到哪一刻,机器和人无法再区分?
人工智能的担忧
每当人类科技出现重大变革,我们心中潜藏的对科技发展既期待又恐慌的矛盾心态,便会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展露出来。这也是大量反乌托邦影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高科技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担忧。
2016年是人工智能元年,谷歌的Alpha-go和master在深度学习方面表现的飞速进步令世界震惊,Siri、Cortana和Echo等智能语音,微软小冰和贤二机器僧等聊天机器人让程序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一切都在向着“人性化”前进,《攻壳机动队》中的场景看起来很快就有实现的可能。
前几天有则新闻,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成立了一家名为“神经连接”(Neuralink)的新公司,想把人脑和电脑连接起来。事实上“脱机接口”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医学、游戏和娱乐等领域,但实际上,马斯克的新创业项目背后是对人工智能的深深忧虑。为了防止“人类的未来可能是算法和机器统治,而人类变得无关紧要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认为将人脑连上电脑,提高人类的能力,是最好的方法。
图中绿色这边是对人工智能持有警惕态度的,包括霍金、盖茨等人,马斯克也在其中;而紫色这边则是乐观派,大力提倡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扎克伯格、拉里·佩奇等人。处在中间的是资本家Peter Thiel,“不管朝哪边发展,都是赢家”。
一部《攻壳机动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如何处理电子脑与人工智能的答案,但作为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其所产生的深刻的警示意义是值得整个社会关注的,最后附上建议观影顺序:
按内容线:TV版1+TV版2,+SSS+剧场版1+2+最新剧场版+前传ARISE。
按时间线:
Arise(九课的组建)
剧场版1(应该是九课组建后不久,陀古萨还一脸的茫然。素子与傀儡师结合,第一次离开九课)
剧场版2(素子不在,巴特和陀古萨相互了解并不多,配合显得生疏)
TV版1(素子已经回归,陀古萨明显老练很多,和巴特的关系也铁了不少)
TV版2(承接上部)
OVA3(素子第二次离开九课,期间陀古萨接任队长,成长明显。作品最后素子再次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