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对话?
“哪部电影你印象最深?”
“哎呀,名字想不起来了。就是有个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好不容易后来逃了出来。当时我都哭了,就是记不起名字……”
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
任何出色的故事,都会刺激你的身体分泌某种液体。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奇怪,但不无道理,也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出众的实在标准。多年以后,你可能已经忘记曲折复杂的情节设置,忘记精心安排的场景道具,甚至记不起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但也很难忘记某个人物,他就站在你的记忆深处,如暗夜燃烛般发着光。
故事刚开始,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冷眼观察人物一举一动。但随着剧情推进,我们与人物愈发熟悉,他们也就转为了引路人,一步步领着你走向深处。在电影世界中,共情的力量无比强大,我们因剧中人的成功而喜悦,因剧中人的挫败而悲伤,感同身受乃至捶胸顿足,即使我们知道那些人物并非真实存在。
但凡事皆有例外,有些电影则关于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与你我走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同样拥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也同样会有喜怒哀乐。其实用“传记”来描述并不贴切,因为没人能用区区百十分钟涵盖他人一生。只能截取人生漫长弧线上的两三处拐点,捕捉最为闪亮的几点火花,以小见大,折射出人生魔方的不同光景。
好的故事历久弥新,好的传记电影也如陈酿美酒,随着年龄渐长、心境变化,也能品味出不同观感。传记电影有如一座庇护所,我们能在其中觅得真相,卸下防备,承认自身局限。失败、脆弱以及深藏的恐惧将现实中的人们隔阂分离,而在故事里我们又将重聚一起。我们与那些把一生抖落在银幕上的传奇人物无限接近。困顿时能给我们鼓励,迷茫时能给我们指引,忘形时能给我们警醒,痛苦时能给我们慰藉。
1.特朗勃 Trumbo (2015)
导演: 杰伊·罗奇
编剧: 约翰·麦克纳马拉 / 布鲁斯·库克
主演: 布莱恩·科兰斯顿 / 戴安·琳恩 / 海伦·米伦
达尔顿·特朗勃,好莱坞30年代的王牌编剧。提起他的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你肯定听过《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出埃及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本应无限风光,载入电影史册的他,却惨遭迫害,不仅被老东家米高梅解雇,还蹲了大狱。在出狱后情况也不见好转,没有人愿意给这位天才编剧工作机会,他只能借用别人的名字继续创作。甚至在《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相继夺得小金人之后,特朗勃非但只能让人代为领奖,就连剧本作者也是另署他名。
看这海报是不是很眼熟?对,正是美剧爱好者的老朋友——老白。他就借着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与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演员提名。虽然未能最终夺得奖杯,也依然无损于对老白演技的肯定。海报中那上挑的眉梢与沉静的眼神,立刻将这位传奇编剧的性格展露无遗。
其实这里无须对特朗勃本人的天才有太多褒奖,谁人不知道《罗马假日》的大名?当然,你可能只记得赫本那宛若精灵一般的面容。但供这精灵表演的舞台,却要仰赖特朗勃一人的头脑。而这部电影,也能让你从侧面了解,编剧是如何将灵感化作白纸黑字,赋予故事骨架以血肉的真实过程。
每个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些怪癖。特朗勃也不例外,他烟不离手,酒不离口。操弄打字机的速度如同扫射机枪。他的重要作品,甚至是在浴缸中完成的。所以,你别指望这是一部详述特朗勃生平点滴的纪录片。你将看到的,是这位传奇编剧一生中最曲折的经历。
即使遭受了1960年极右势力的残酷迫害,特朗勃依然是个倔强如铁的老头。除了天才之外,他还充分理解幽默与自嘲是度过惨淡岁月的法宝。影片在倔强人物的背后,穿插的是幽默自嘲的智慧。言语和行动,就是他抵抗伤害的坚实壁垒。即使在那段好莱坞的黄金岁月里,政治风波所投射的暗斑,也丝毫不能折损心灵之光。
2.荒野生存 Into the Wild (2007)
导演: 西恩·潘
编剧: 西恩·潘
主演: 埃米尔·赫斯基 / 马西娅·盖伊·哈登
世界这么大,有些人在旅途中折返,有些人则永远留在了半路。优越的家境,名校的尖子,这些后缀都无法诠释克里斯托弗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原本前途无量的他,毕业后却选择抛家舍业,独自前往阿拉斯加寻找启迪。
流浪者的新身份带给了克里斯托弗自由,也让他结识了各色各样的陌生人。生存的压力,并未阻挠他的脚步。家人的劝阻,也无法拉回这颗浪子的心。克里斯托弗以一个个脚印丈量人生的长度,前路艰辛,前途未卜……
心理学中有个称为“舒适区”的概念,指的是人在某种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范围内,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但所有成长的前提,就是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迎接未知与挑战。克里斯托弗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原理,但他显然已经意识到,那种一眼便知终路的未来,不是他所希冀。而他选择了另一条极端的道路,成为孑然一身的人。
我很少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先对剧情做价值观判断。因为价值观通常牢牢依附于个人好恶,而跳脱个体的局限,客观理性才有落脚之处。克里斯托弗的行为是任性还是洒脱,并不重要,因为很少有人会去真的模仿。关键在于,在这两个小时的观影历程中,你是否曾被触动?
我们终其一生也难逃离平庸,平庸使个体消弭于群体之中,稍有出格之举便被视作异类,或遭来冷眼,或迎来指责。而爱电影的人通常敏感,这种敏感让我们更觉孤独。而这部电影却会告诉你,你并不孤独。你无须走入荒野,也能看到北美大陆上壮美的风景,体会那些只存于想象中的事物,帮你守护住内心的一点自由。
3.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2010)
导演: 汤姆·霍珀
编剧: 大卫·塞德勒
主演: 科林·费尔斯 / 杰弗里·拉什 / 海伦娜·伯翰·卡特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大家都耳熟能详。而本片主角乔治六世,正是她的父亲。在他还未曾登基之时,曾为约克郡约克郡公爵。但当时最困扰他的,不是能否继承王位,而是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因为他口吃。
所幸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为了丈夫四处寻访名医。但世传的各种奇怪疗法,对公爵的病情并无作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遇见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但因为他的治疗手段实在古怪,公爵对这个医生很是怀疑。但随着治疗进展,公爵逐渐开始信任罗格,他发现自己的口吃其实是心理障碍。而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更是让公爵不得不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但身居顶点的同时,他也必须面对全国公民发表一场演讲……
本片曾包揽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原创剧本三大奖项。其实再加上最佳摄影和剪辑也实至名归。
虽然口吃这种问题,放在其他电影里,多半会带有喜剧色彩。但若是加在一位王储身上,那就只能算是一出悲剧。身处政坛顶端风口浪尖的人物,若是无法发挥口才,鼓动万众情绪,实在难堪称职二字。伯爵自然也清楚这点,所以才甘愿承受各种奇葩的治疗方式,其中口含石子的桥段,在钱钟书先生身上也曾发生过。
当然本片不是单纯讲述一个人如何战胜自身缺陷,从而获得完整自我的励志故事。丰富的现实素材与史实背景完美结合,有人能在其中窥见政治人物的平凡侧面,有人能得出生活智慧,也有人津津乐道那细致的人物刻画。这种丰满而立体,且不失细节的观影享受,可以算是英式电影的一大优势。
虽然本片对于电影各个技术层面的掌控堪称炉火纯青,但更大的看点其实在于公爵与医生的对手戏。两位角色不仅身份选书,性格差异也一目了然。伯爵虽身居高位,但性格内敛,拘谨且有些暴躁。医生则冷静智慧,荣辱不惊,一举一动中透出深谙世事的从容。如此对位的角色安排,自然少不了精彩的对手戏,值得细细玩味。
有人说英式电影总是精雕细节,但缺乏大气。这部电影正能打消这种顾虑。结尾处那段演讲,不仅首尾呼应,以闭环结构造就了故事的完整性,也将全片的张力推倒了顶点。已身为国王的主角,合着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慷慨陈词,那种经过苦难洗刷而拥有的从容淡定,将日不落帝国的优雅与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4. 8英里 8 Mile (2002) **
导演: 柯蒂斯·汉森
编剧: 斯科特·西尔弗
主演: 埃米纳姆 / 金·贝辛格 / 梅奇·费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底特律,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那时,每个对说唱充满热情的乐手,都会聚集在一家俱乐部,进行一对一的比赛。在被黑人统治的说唱乐坛,吉米的白人血统很是另类。虽然他刻苦练习,但每次到了关键时刻,都会莫名卡壳,迎来的自然是无情的嘲笑。
但对这位饶舌小子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除了要打起一百二十分精神面对音乐,还得应付混乱的家庭关系。他的工作和私人生活也是一团乱麻,种种压力逼得吉米喘不过气来,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音乐,试图借此突破环境的束缚。但这件事不是说说那么容易,他必须先战胜自己。
如果你对说唱音乐稍有了解,那么肯定知道埃米纳姆的名号。这位堪称传奇的说唱乐手,曾在2011年被《滚石》杂志评为“嘻哈之王”,他也是格莱美大奖的常客,多次获得最佳专辑,最佳说唱乐手等荣耀。作为白人能在如同战场一般的说唱界获得的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本片几乎可以算是埃米纳姆的自传电影。如果说人生有四个象限——友情,爱情,亲情,事业。那么本片几乎无一不包,片中用四条既彼此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线索,连串起了埃米纳姆早期的奋斗岁月,既与现实情况彼此对照,又借高超的编剧手法而冲突频发,热闹不断。
这也绝不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虽然光是听听其中配乐就足以值回票价,但仅仅流连于此你怕会错过诸多看点。片中不仅展现了粗糙真实的街头情怀,也有底层说唱界的残酷现实,更直指一个能够触动所有观众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突破自我局限?
片中的吉米是个十足的痞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只比流浪汉好上一点。他粗鲁,迷茫,口不择言,只有几个吊儿郎当的混混朋友。换句话说,他能利用的资源极其有限,外部世界与其说是容身之所,更像是一个囚笼。但音乐支撑着他的内在,音乐使他鼓起勇气,突破那些或真或假的界限。他也曾怀疑,怯懦,退缩,但最终他突破局限,迈进另一个未知世界。每个试图挣脱枷锁的人,都值得为其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