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只蝎子想要过河,恳求青蛙背他过去。青蛙拒绝,他说:「万一你在我背着你的时候,你在背后用毒针刺我怎么办?」
蝎子回答:「我又不是傻。你中毒不能游泳,我岂不是会淹死!」
青蛙想想有道理,就背蝎子过河。一到对岸,蝎子就用毒针刺了青蛙。
青蛙在死之前,惊恐的问:「你不是说不会刺我吗?」
蝎子无奈的说:「没办法,这是我的本性。」
后人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
「本性」两个字,古今中外哲学家都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思考、推论和分析。这个任务的火炬,到了现代交在许多学科手中,当中也包括心理学。
那么既然科学能够一定程度论证人的本性,这些叙述人性的寓言故事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我以为有的,哲学有一派认为,语言无法解释一切的真理,所以有许多无法解释的,无法像字典那样去给予定义。
故事位于定义的最边缘,离更深刻的真理只差一步。这些故事发人深省,也就是说,通过人们在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得以跨越语言的限度,在个人的思想中跳跃至更深的真理之中。
然而,有些人悟性不够,无法参透这些故事,被语言限制住,以为只有在语言的范围之内才能求得真理。
在讲求灵性的心理学家、宗教信仰者,以及相信超越者的人们眼中,他们对于真理的理解往往更加广泛。这也是为什么诸如爱因斯坦之类的科学家,他们也读哲学,并且并不因为科学而抛去信仰,反而拥抱信仰。
以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如此,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构想着一路读到博士,在大学里教书、做研究。
我给自己很大的目标,比如通读尼采德文原典等等。到了硕士阶段,我才发现哲学的浩瀚,用十年恐怕也无法完成目标。
到了博士阶段,我更加理解无论我知道多少,那也只是人类长远历史堆栈出来的知识瀚海中的一粒沙。只是每粒沙都有它的重要性,我所知的一切也是从前人的砂砾中淘出来的珍珠碎屑。
到这里,我们可以来响应标题「自己跟自己打架,谁输谁赢」的问题。
自己跟自己打架,是一种生动的譬喻,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自我矛盾,面对内在冲突的处境,该如何自我抉择,乃至于抉择不了的当下是多么痛苦。
我记得去年有个新闻,一家人在野生动物园开车游览,女驾驶突然下车,一只老虎看到了,冲过来把女驾驶生吞活剥。
后来园方把老虎给击毙了,有种杀人偿命的味道。
实际上,当我们顺应本性生活,我们不需要让自己陷入难以抉择的痛苦。但我们终究生活在所谓文明社会,文明社会重要的不是科技,而是人们对道德与规范的态度。
比如一个人即使全身都是先进的科技产品,言语粗俗,行为没有礼貌,做事不顾虑他人感受,依旧会被归到不文明一类。
所以所谓自己跟自己打架,其实并不是完全个人的一件事,我们都是在某个文化和价值体系中长大的。当我们跟自己打架,我们其实是在和一个文化,或者一个价值观在打架。
好比有的父母,孩子都三十好几,还是当小朋友在养。如果这个孩子想要挣脱父母这种把屎把尿的养育方式,他就得跟父母有所顶撞,但这也将与他自己从小被建立起来的价值观顶撞。
更有趣的是,他带着这个价值观,可能会跟其他人发生冲突。
譬如他可能有个朋友,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成年就要独立」、「靠什么都要先靠自己」、「爸妈不会养你一辈子」,那么当他跟这个朋友和朋友的家人一起相处,他可能会感觉无所适从。当朋友的爸妈也拿他当孩童对待,他可能会觉得受到过多的约束。
碍于礼貌,他得约束自己,一定程度上的接受这样的对待,直到他和这家人道再见。
所以当我们说「自己和自己打架」,我们不用马上把一切都归咎在自己身上,急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有时我们自己只是答案的线索,不是答案本身。
比如可能你会跟自己打架,在于你从小接受的教养,或是价值观充满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
我见过这样的人,从小被灌输xx地方的人多是骗子、小偷。他对来自那个地方的人总是戒慎恐惧,值到后来见过几个来自那地方的人,甚至交上朋友,他才逐渐打破从小到大被长期建立的那道墙。
不要跟自己打架,我们得认清我们打什么,又是为什么而打。如果我们在对抗的是一种巨大的价值观,选择离开有时就能不药而愈。
有时我们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其他让我们感到更多束缚的A答案、B答案或C答案。
有些人跟自己打架,其实他不是在打架,而是在拖延。
就像某些人在抢账单,抢来抢去他们不是为了抢赢,而是在推托,造成一种最后那个人付账,其他人都会觉得遗憾的戏。
有些人跟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打起来,他只是用种种自我矛盾来拖延下决定的时间。
拖延,是一种被动的放弃。
就像一对早已不相爱的伴侣,拖延分开的时间,他们都按兵不动,等对方或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命运替他们做决定。
如果你陷在这样的状态,这架可能不会打伤你,但会让你限于长期的消耗之中。但要知道,无论你做不做决定,别人都可能会做他自己的决定。
像是我之前有个朋友,他每年都说要辞职去考研究所,说了好多年都没做,最后他身边甚至有人考了,也毕业了。
自己跟自己打架,无关输赢,更像是某种活着的状态。
既然是活着的状态,那么就存在某种可能,被我们自己调整与创造。
一旦我们将行动从打架,转为调整与创造,事情就变得不一样。
所以当你陷入类似的困境,比起想要怎么中止这场内耗一般的打斗,不如把心力与脑力,转而想想该怎么「创造」新的生活,为创造而付出,也许你会对这场矛盾语冲突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