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剪辑后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我确实不可能拿出四个多小时去观看开幕式,无疑,剪辑后的浓缩版是一种很合适我的选择。
之后我又看了几篇网络上的评论文章,这几篇评论文章我也是有意选择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
喜欢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对开幕式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赞扬,说,这个开幕式充分体现了法国式的创意和个性,体现了法国深厚的文学、艺术底蕴和法国文化的松弛感,开幕式将法国的传统和现代生活进行极为巧妙的揉合……
不喜欢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则对开幕式的表演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差的开幕式,充分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堕落和无药可救,整场开幕式都在宣扬异装癖、同性恋和变性,甚至以亵渎基督教来哗众取宠……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其表达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任何一场表演都可能会招到观众的喜欢和反对……
如果说一致“叫好”,所有人都认为是“史上最佳”、“无以伦比”,那么,一定是有一种声音被屏蔽了,被打压了……
不过,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却都对席琳•迪翁的出现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即便是否定这场开幕式的人也认为,“席琳•迪翁是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中唯一的亮点”。而众多的评论者则以“震撼”来表达对席琳•迪翁出场的感受。
如果之前有看过席琳•迪翁饱受病痛折磨的纪录片的话,是可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观众会在奥运会开幕前对席琳•迪翁的出现满怀期待,又有那么多的观众在看到席琳•迪翁站在埃菲尔铁塔上放声高歌时会泪流满面……
原以为已经失声的席琳•迪翁却依然向全世界奉献了她那天籁般的歌喉。
可谓,“一代歌后再造传奇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