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丁·麦克唐纳编剧:马丁·麦克唐纳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尔 / 艾比·考尼什 / 卢卡斯·赫奇斯 / 更多...类型:剧情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一开始广告牌竖起来的时候,感觉广告牌上声讨的威洛比局长应该是反面人物了。后来看着看着,不是。
一开始每个人表示惋惜,母亲不惜一切地来追悔声讨,猜测逝去的女儿应该是个人见人爱的花季天使,后来看了看,不是。
一开始看狄克森这幅痴呆暴躁的样子,判断这个反面小喽啰最后会惨遭命运安排,成为一个让人悲怜的笑柄,尤其新任局长上任炒了他的时候,后来看了看,也不是。
编剧及导演马丁·麦克唐纳不但告诉我们,不光是你观众猜不出故事的主人公们究竟是什么面孔,而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也没真正看清别人。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金球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提名。这部声名显赫的电影,不由得让人想品一品。
米尔德里德指责警察局长不作为,自己的女儿“惨遭奸杀”被烧尸埋在土中,几个月过去了没有案件的侦破消息,反而听到的是警局传出的警员狄克森虐待黑人犯人的消息。愤怒的她觉得把事件曝光放大,有更多的关注和压力,警察局里的人才能有所行动。她盯上了汽车道路边的三块广告牌,用所有的积蓄租了下来,指名道姓地质问警署局长威洛比一天是干什么吃的,自己女儿的惨案这么久都没有抓到凶手。
这样的曝光无疑是一种羞辱,警局的人都非常恼火。广告社的看着像半吊子一样的威尔比,觉得这是一件正义的事情,接了这单生意,并在警员的威逼利诱面前,“勇敢而正派”。
然后警员狄克森以及所有劝解的居民们都指出,威洛比是个很好的人,而且,他得了绝症,不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么羞辱他。于是你看,威尔比动摇了,他知道了威洛比原本他不知道的一面。
狄克森和他的同僚们在警局里看起来俨然一群废物,尤其狄克森,还是添反乱的一个。威洛比为躲避病痛和争守尊严自杀以后,他愤怒异常,把他认为责任在其身的广告牌主威尔比暴打一顿,直接从楼上扔了出去,完全没有自己是什么身份的意识。
而整个故事中,看的最清的,其实也是在生命尽头看的最开的局长威洛比。他自杀前给几个主人公每个人写的信,点醒了很多人。他真切地告诉米尔德里德,她女儿的案件其实他们从未懈怠,只是真的找不到留下的证据,很多这样的案件,都是让人无能为力的存在。他看得清狄克森的正直和善良,也看清他源于父亲离开独自赡养母亲的压力使他变得暴躁冲动,劝诫他冷静产生智慧,信任他可以做个优秀的警探。而他也确实,在米尔德里德不知情的纵火报复中,拿着生命保护了米尔德里德女儿的案卷。在发现“凶手”的时候,冷静且勇敢,不顾一切的勇敢。
米尔德里德不相信威洛比这些警察有上心自己女儿的案子,是因为案件没有侦破,她不想听警察的苦衷,她一心只要结果。所以当威洛比悻悻地向她说自己的了癌症,希望有一丝宽容的时候,她一脸冷漠觉得这与自己没有关系,威洛比诧异且尴尬地看着她。狄克森什么都不管,脑子一热就使用暴力,因为他压力很大,他的燥火需要发泄,而他并没有考虑别人是不是什么善良的人这些。居民们厌恨米尔德里德,是因为她强硬凶悍,羞辱纠缠他们都认为值得赞赏的局长威洛比,而并没有关心她因为常年的家暴,选择带着子女独立生活承担了多大负重,失去了自己的女儿,而且是怀疑与和自己的争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带的悔恨。而她,是个小虫子翻不过身都会帮它翻过来的内心善良柔软的女人。同样的,米尔德里德痛恨并反复羞辱丈夫的新欢,并不在意她其实也是个单纯傻傻的姑娘,只是因为她是自己丈夫的新欢。
所以你看,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喜好判断和利益考量来看另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看得清。你仇恨的人,他肯定一无是处,你生活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别人哪些地方值得陈赞,你都不会看进眼里。而事实呢?
影片的另一大我喜欢的地方,它没有别的片子那样,把警察拍的忙忙碌碌正派威严,没有把广告公司里拍的严肃有序等等,营造出整体一种鸡血满满全社会拼搏精神昂扬的氛围。而看似无所事事的警察们,其实该做的事情都没有落下,该付出的努力都已经付出;在办公室里神志迷糊的广告主,在接到这种严肃订单的时候,认真高效地完成了交付。这才是真切的现实生活氛围,每个人每天好像是在混着生命,但也都不知不觉中维持着这个社会的运转。
很多人说,这部片子是在用黑色幽默,宣导爱与宽恕,以那句“仇恨只能招致仇恨”,描绘了主人公们之间的和解。其实那句话在这部片,理解成,“仇恨会蒙蔽你们看清彼此的双眼”,更为合适。往深了去想,整部片让人感受到的,都是人性的自私。最后米尔德里德和狄克森犹豫自己该不该要去杀那另一个强奸犯的时候,是最好的印证,他们当然不会有对一个强奸犯的宽恕和和解,只是意识到了自己此行的动机什么,为了正义还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导演也没有批判这种这种人性,只是摆出来给我们看,看了无奈又茫然。
欢迎大家关注我个人写影评的一个公众号,“熊哥哥的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