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工作的第五日,我收到了来自客户的第一笔小费。
早晨十点半在控江路740弄服务好两位夫妻老人后,下一单时间要到中午12点,我开始合计着去哪儿吃个中饭。公益平台对于刚上岗的新人,前期还是给予宽裕的时间去吃饭和休息的。
这边靠近水丰路,作为点评达人常闻水丰三巨头的名号,可惜没空去现场打卡一下。趁此外场工作到处跑的机会,正好满足我去尝尝杨浦街头美食的念头,水丰锅贴、水丰鸡蛋饼和晶牌烤鸭,我有空会把你们都光顾一遍,今天就先从锅贴开始,回头下班早再带只烤鸭回家…
正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当我的心思还停留在美食上,工作微信上弹出了客服的语音请求,我赶忙按下接听:“你11点有空吗,能去xx小区接一下客户吗,临时加出的单子,客户要上2楼”。这是什么情况?我还在新人保护期就中间插单进来。
我们每天的工作排单,都在前一天由客服团队按所在街道和行进路线规划排好,然后发给各区的组长审核,再下发给外场成员。因此客服对于每个人的服务单都非常了解,很清楚在哪个空隙段能“见缝插针”。我相当能理解她们的用意,只为了完成公司对于总体单量业绩的考核。
该来的总是要面对的,无非就是时间问题。我还是把这次客服的请求答应了下来,和心中的水丰锅贴暂时告个别,赶紧前往临时加单的小区接客户上楼。
这个小区非常老旧,且楼栋之间的布局有些微妙,单看挨得很近的门牌号结合导航信息都无法快速定位客户所在的楼栋。加之小区横七竖八的电瓶车堆放和门口坐晒太阳的老头老太,自驾车辆人员要极其留意身边的状况。
最终弯弯绕绕寻到了门牌号,周边却没有合适的停车位,刚进小区眼瞅见一个老头和乱停挡路的厢式货车司机吵着架,我顿时决定做个文明人,好声好气和隔壁楼栋的一位大叔打个招呼,把车临时停他家门口,并承诺20分钟左右离开。大叔看我穿着公益服,又操着一口上海话,客客气气地点了点头示意。
高阿婆的儿子看见工作人员推着像轮椅的爬楼机向她们走来,立刻招呼她的母亲做准备。似是九旬高龄的白发老人行动迟缓,这位大叔细致入微地把母亲扶上座,虽然二楼是妥妥的福利楼层,但面对高龄老人,我还是理智地把行进档位调慢一格,防止不平的楼面把老人家给颠个隆咚锵。
我拿到的这辆爬楼机的保险带金属扣因为弹簧老化导致总扣不紧,果然没上几格台阶安全带又被震开了。我在内心里问候着那群不靠谱的售后人员,如此的安全隐患是怎么排查的,一边安抚老太的儿子不用太担心,大概是看我的操作细致,客户也就没太在意了。
关于设备出现安全隐患,需要先报备组长,然后通过上级反馈给公司后,经过批准再进行售后处理。我始终觉得这种工作流程设置得繁琐毫无效率可言,非人为的安全隐患应该第一时间排除和更换相关配件,怎么能拖拖拉拉呢?这是我之前从事应急工作多年总结的经验,所以在后期我多次不顾公司相关规定,直接越级找售后处理设备存在的隐患,自己手头有工具就自己开干。公司里的行政可能一直想着把我转成售后薅活干,奈何有心栽花不开。此乃后话,不在此赘述。
很快到了二楼,通过了堆满杂物的狭窄楼道把高阿婆送进了家门,他的儿子将放在桌上的两张十元塞给我,说因为着急临时加单,以为没有人会来,这些权当一点心意。
在我刚跟着第一位师傅到外场学习的时候,那天正好也是他离职的最后一天。他已在这家公司干满了三年,内外大大小小事宜都有参与,包括培训新人。他很隐晦地说这活干久了,有些客户会很客气地进行一些表示。
看着高阿婆家拮据的家境,我当场表示婉拒并准备离开,这位叔叔还是偏执地将两张心意塞进我的口袋,并对我的及时到来表示诚挚感谢。
那一刻我感觉做公益还能赚到点外快,这一不偷二不抢的,似乎也蛮好。如果有人质疑说收了小费那做公益的性质是不是就变了?起初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产生了自我怀疑,但很快我就释然了。这份公益对我而言,首先是一份拿薪水的工作,我会本着初心尽自己最大的心意去帮助别人,除了拿到我应得的,其它本不属于我的不用去强求,一切随缘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