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放松就是彻底的平衡自己。
你有多久没有赶在22.30之前睡觉了?好像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看似有些“不要命了”,其实仔细想想,这背后就是对这种不得已选择的“996”的无力反抗罢了。
你能坚持多久不点外卖,不去外面逛街火锅串串烧烤?跟大多数同龄人想法一样,周内这么辛苦的,周天不去拿点钱买点稍纵即逝的自由和放纵都对不起自己。
但是熬夜、外卖、过度消费真的能让自己有所放松吗?自己亲身证实,事实就是这些享乐型的多巴胺式的放松效果来的快,会让你瞬间获得快乐感,但是也逝去的快。
这让我想起b站上的up博主林超在某节课中讲过,多巴胺式的快乐是先甜后苦,最后并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
反倒一时的享乐会促使我们更容易进入焦虑情绪,从而更想去寻求更多的多巴胺放松自己,最后直接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负循环和亚健康状态。
而我们真正需要获得的是内啡肽类型的快乐感和放松感,比如坚持早睡、持续健身、每日冥想等这种内啡肽式的放松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久。
其实内啡肽式的放松形式的本质就在于彻底的平衡自己,让自己进入正循环并增强自身免疫力。
这里包括平衡自己的工作、家庭和日常生活。建立正循环系统,比如在工作中积极的做事,极致的利他;比如在家庭中,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日常生活,坚持真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微习惯等。
总之,最好的放松不是一时的享乐,而是长期的自我平衡。
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所谓“养生之道”,其本质当为“平衡之道”。从生理到心理失去“平衡”的人便呈“病态”,一旦恢复“平衡”,就可大胆地向前迈进了。
02.放松就是坚决的不要急功近利。
《论语》里讲:“过犹不及”。我的理解就是不要对自己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无效挣扎,而是要讲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让我想起项羽励志灭秦的故事,项羽一心想灭秦,终三年而亡秦,分封天下却不得人心,一代英雄最终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这难道不是急功近利的导致的惨状吗?
上学期有个二年级家长跟我请教怎么能让他家孩子成绩迅速从65分提到100分?她跟我交流时还坦言,自己非常焦虑,晚上整夜失眠。
一年级把孩子放老家没把基础打好,现在看到朋友孩子期末考试都100分,自己的孩子就考了65分,我当时心里就在想,65分一下子蹦跶到100分,这中间不需要孩子努力的吗?
我当时就给家长说,一年级就学了点皮毛,每天让孩子去补基础,抓上几个月就补上来了。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好像在无形的告诉所有人,你必须通过冲刺100天考上名校;你必须通过工作1-2年超越同龄人,挣到大笔钞票,你必须通过短暂几个月的努力实现经济变现?
天哪,如果一切想获得的东西都来的这么突然,这个世界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带着情绪生活?
现实情况就是,急功近利不但会让自己更加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还会乱了心智。
我们唯有慢慢来,像形容流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细水长流”这种状态才能有所积淀和真正放松下来。
就像张磊所说,“于个人而言,长期主义是一种清醒,帮助人们建立理性的认知框架,不受短期诱惑和繁杂噪声的影响。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长期主义是一种格局,帮助企业拒绝狭隘的零和游戏,在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历程中,重塑企业的动态护城河。”
总之,短线思维更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而具有复利思维,注重长期积累的人会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和感受生活。
正如《一念之转》中写道的,“整个世界都是你投射出来的。内在和外在世界永远搭配得好好的--它们是彼此的倒影。世界是一面镜子,如实反照出你心里的影像,你内心感受到浑沌不明和混乱不堪,必会反映在你的外在世界。”
03.放松就是完全的摒弃杂念。
为什么明明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有些人始终看不进去书呢?这就是我截至去年的一个状态,想看书但是怎么也看不进去。
想学个技能,始终没能坚持下来,现在想想,为什么我始终不能把一件事做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毫无意义的杂念太多,导致内心思绪的散乱。
而现在我能静下来去做一些事,也是因为我开始把心静下来,专注的做好自己的事。正如内经说,“动以养形,静以养心。静下来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放松感,不然自己内心的喧嚣终究会让你体悟到外界的不安宁。
刘邦成就自己的故事其实就是做到了摒弃一切杂念,专心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不过刘邦还是继续挺进。
三年之后,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47岁找到了自己的事业,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
总之,摒弃杂念你才能真正身心放松,正如蔡元培先生就告诉我们,“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
坦言,放松并非一时享乐,贵在摒弃杂念,不要急功近利,平衡自我,放松状态自然存在。
作者介绍:
向上小覃,喜欢用文字温暖生活,用一颗朴素的心记录生活的美好。
微信号:ylwnrg,期待与同频的你链接,期待成长路上我们彼此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