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雅克·佩雷蒂制作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播出,聚焦我们为什么会买东西、为什么会无节制消费、谁是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谁让我们欲罢不能地买东西,大部分人归因于自身缺乏自控力,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纪录片通过社会种种表象,揭示了无节制消费背后的本质。
生产商设置计划报废。为什么大牌欧朗司的灯泡会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为什么苹果电池用了4年就得换新?为什么ipod电池用了一年半就坏了?是生产商设置了产品的报废属性,即计划报废。很多事情,司空见惯,我们也不会去过多思索,坏了就换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种一次性消费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之中。享受当下、娱乐主义,我们放纵着自身的欲望,彻底沦为资本主义的消费棋子。双十一,疯狂囤货,因为“可能”更便宜;苹果发布了新手机,熬夜排队抢购,可能自己已经有两三部手机;衣服还没坏,但是这件更好看,买下来,总有机会穿……我们往往忽略了产品本身的意义,忽略产品的实质,而侧重的是花哨、攀比、虚荣等更虚无的东西,这正掉入了生产厂家的陷阱,让消费者不断地去购买他们生产的产品。
营销者传播恐惧与焦虑。恐惧死亡,保健品及各种冠以保健功效的产品层出不穷;恐惧衰老,医美、美容、护肤等行业像屠宰羔羊一样屠宰消费者。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得人们已止步于追求物质充裕,而转战精神富足。营销者从民众的心理、原始欲望、基本情感出发,传播恐惧与焦虑,让人们心甘情愿买单,乐于相信这些产品真的能达到想要的目的。维他命水、可口可乐、脉动等各种功能性饮料,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奶茶等各种无糖产品,除菌洗衣液、洗手液,除螨仪等各种杀菌产品,水光针、美白针、抗老产品等医美产品……这些真的有用吗?有多大的用处?我们真的需要吗?
儿童市场的崛起。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要让人们习惯消费并享受消费,那就从娃娃抓起。电视拉近了厂家与儿童的距离,让儿童轻而易举的获得了产品的信息,并无选择性地喜欢、接受并渴望拥有。儿童往往能让家庭轻易地产生消费,并不会有过多计划与想法。从小的消费习惯,让儿童长大后成为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更加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各种诱导消费手段,成为无节制消费的新生力量。
2022年,国际环境动荡,经济形势严峻,疫情肆虐,工作压力大,个人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消费这种能刺激多巴胺产生的动作,本身就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在消费的那一刻,欢愉已经战胜了任何思考,只想着屈就原始本能,无需什么可刻意营销手段,更不会去思考其实用性,只想买买买。但是,是想屈从于原始欲望,或者成为资本主义消费棋子,抑或是成为清醒的自我,这个是我们可以认真思考的。